法律图书馆>>法治动态>>法规释义>>解读减灾白皮书:中国将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解读减灾白皮书:中国将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http://www.law-lib.com  2009-5-11


解读减灾白皮书:中国将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魏武、卫敏丽、傅双琪)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一周年和首个国家“防灾减灾日”到来之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表《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介绍中国减灾事业的发展状况,使世人更全面了解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为减灾所做的巨大努力。

    这是中国政府发表的第一个有关防灾减灾工作的白皮书,全文约1.6万字,分为前言、自然灾害状况、减灾战略目标和任务、减灾法制和体制机制建设、减灾能力建设、减灾的社会参与、减灾的国际合作、结束语等8个部分。

    白皮书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加剧,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白皮书表示,中国的自然灾害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主要特点。

    白皮书说,中国减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和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加强自然灾害综合防范防御能力建设,加强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建设,加强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巨灾综合应对能力建设,加强城乡社区减灾能力建设,加强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和加强减灾科普宣传教育能力建设。

    白皮书说,中国注重减灾的法制建设,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减灾法律、法规,逐步把减灾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中国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灾害分级管理,属地管理为主的减灾救灾领导体制。在长期的减灾救灾实践中,中国建立了符合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减灾救灾工作机制。

    白皮书说,中国政府重视减灾的能力建设,在减灾工程、灾害预警、应急处置、科技支撑、人才培养和社区减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白皮书说,中国重视社会力量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支持和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减灾事业,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的意识和能力。

    白皮书表示,中国本着开放合作的态度,积极参与减灾领域的国际合作,建立和完善国际减灾合作机制,加强国际减灾能力建设,在重大灾害中相互援助。

    白皮书强调,中国政府将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提高全社会的综合减灾能力为核心,以提升城乡基层社区的综合减灾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全社会民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避灾自救水平为基础,全面提高综合防范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将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卫敏丽、吴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从2009年起,国家将用三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开展抗震加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对山体滑坡、岩崩、泥石流、热带气旋、火灾等灾害的防灾避险安全要求。

    此外,据白皮书介绍,从2001年开始,国家实施对全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截至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90亿元人民币,全国纳入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规划的项目学校共4万多所。从2006年起,将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纳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中国不断提高防灾减灾的科技水平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卫敏丽、崔清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国注重科技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制定专门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建立科技应急机制、实施科技项目等措施,不断提高防灾减灾的科技水平。

    ——组织制定《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针对自然灾害预警预报、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减灾救灾、信息平台等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布局,强化薄弱环节,逐步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国家科技支撑体系。

    ——加强科技应急机制建设。建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科技应急机制,明确科技应急体系的建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应急技术应用与示范等环节的工作机制和部署安排。

    ——启动一批防灾减灾科技项目。在国家科技项目、863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安排实施一批气象、地震、地质、海洋、水利、农林、雷电等方面的科技项目。资助一批关于防灾减灾的基础研究项目,深入揭示各类自然灾害的形成机理和演变规律,以及综合风险防范的模式等。开展亚洲巨灾综合风险评估技术及应用研究、中国巨灾应急救援信息集成系统与示范、中国重大自然灾害风险等级综合评估技术研究,以及“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WFSD)等项目。

    ——加强科研技术机构建设。分别于2003年、2007年、2009年成立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国际减轻旱灾风险中心和民政部卫星减灾应用中心,2006年成立民政部和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基层社区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卫敏丽、崔清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社区减灾能力建设工作全面展开,基层社区抵御灾害风险的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

    白皮书说,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全国社区逐步建立健全负责社区减灾工作的组织,制定规范的减灾工作制度,组织减灾志愿者队伍,制定突发灾害发生时保护儿童、老年人、病患者、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对策,建立起有效的减灾工作机制。

    白皮书介绍,基层政府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以及地方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结合社区所在区域环境、灾害发生规律和社区居民特点,指导社区制定社区灾害应急救助预案,明确应急工作程序、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社区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经常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形式多样的预案演练活动。

    白皮书指出,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和社会积极参与,社区利用公园、绿地、广场、体育场、停车场、学校操场或其他空地建立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明显的安全应急标识或指示牌,建立减灾宣传教育场所(社区减灾教室、社区图书室、老年人活动室)及设施(宣传栏、宣传橱窗等),配备必需的消防、安全和应对灾害的器材或救生设施工具,使减灾公共设施和装备得到健全和完善。

    白皮书说,社区结合人文、地域等特点,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居民减灾教育活动,在社区宣传教育场所经常张贴减灾宣传材料,制订结合社区实际情况的减灾教育计划,社区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得到提高。

    2007年,国家开展了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截至2008年,国家共授予284个社区为“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

中国大江大河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卫敏丽、崔清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国大江大河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

    白皮书说,近年来,国家实施防汛抗旱、防震抗灾、防风防潮、防沙治沙、生态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减灾工程。

    在大江大河治理工程方面,白皮书指出,国家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国债等,大幅增加江河治理投入,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步伐。目前,长江中下游干堤全部修完修好,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全面展开,治淮19项骨干工程基本建成,长江三峡、黄河小浪底、淮河临淮岗等枢纽工程全面发挥效益。

    白皮书认为,中国大江大河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部分主要河段已基本具备防御100年一遇洪水能力。中小河流防洪能力不断提高,重点海堤设防标准提高到防御50年一遇洪水能力。

    白皮书还说,国家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2008年3月,国家颁布《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提出在三年内完成现有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08年,全国即安排专项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4035个,占规划内全部6240座病险水库的65%。

中国实施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工程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卫敏丽、吴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21世纪初,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建设、长江中下游重点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野生动植物保护以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沿海防护林建设、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抑制荒漠化扩张速度,缓解极端气候的危害程度。

    白皮书指出,国家还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工作,确定山西省煤炭资源开发等6个生态环境补偿试点。组织开展生态省、市、县和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推进建设103个重点生态环境工程示范县。

    白皮书还说,20世纪80年代,国家开始在黄河、长江等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实施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进入“九五”(1996-2000年)末期,开始加大投入力度并扩大治理规模,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覆盖了全国七大江河(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松辽、珠江、太湖)的上中游地区。截至2008年,重点防治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万平方公里,已实施重点区域治理的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70%,减沙率达40%以上。长江上游嘉陵江流域土壤侵蚀量减少三分之一,黄河流域每年减少入黄河泥沙3亿吨左右。

国家注重提高农村居民住房抗灾能力建设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卫敏丽、吴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国家注重提高农村居民住房抗灾能力建设。

    白皮书说,在灾后倒房重建工作中加强房屋选址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的技术指导和质量监督,结合扶贫开发工作推进减灾安居工程建设。自2005年以来,全国各地共投入资金175.35亿元人民币,完成改造、新建农村困难群众住房580.16万间,使180.51万户、649.65万人受益。

    白皮书还说,国家出台《市政公用设施抗灾设防管理规定》,发布《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镇(乡)、村建筑抗震设计规程》。发布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完善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制度,推进全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的实施,完成约245万户抗震安居房的建设和改造加固。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修订《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方面,白皮书指出,“十五”期间(2000-2005年),国家共投入资金223亿元人民币,解决了6700万人的饮水问题,基本结束了农村严重缺乏饮用水的历史。从2006年开始,农村饮水工作进入以保障饮水安全为中心的新阶段。从2006年到2008年,安排中央投资238亿元人民币,地方自筹配套资金226亿元人民币,累计解决1.09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白皮书还指出,自“九五”以来,国家加大投入,开展以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为重点的农田灌排工程设施建设,农田灌排能力明显提高,抗御干旱、洪涝灾害能力得到加强。

 
 中国半数以上人口分布在自然灾害严重地区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谭浩、 田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同程度受到自然灾害影响,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

    白皮书说,中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侵袭。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旱灾频发,西南、华南等地的严重干旱时有发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发生过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约占国土面积69%的山地、高原区域因地质构造复杂,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白皮书指出,中国受季风气候影响十分强烈,气象灾害频繁,局地性或区域性干旱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每年约有7个热带气旋登陆。中国位于欧亚、太平洋及印度洋三大板块交汇地带,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十分频繁,大陆地震占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森林和草原火灾时有发生。

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呈现四大特点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谭浩、田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国的自然灾害呈现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四大特点。

    ——灾害种类多。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除现代火山活动外,几乎所有自然灾害都在中国出现过。

    ——分布地域广。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同程度受到自然灾害影响,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洪涝灾害威胁。东部、南部沿海地区以及部分内陆省份经常遭受热带气旋侵袭。东北、西北、华北等地区旱灾频发,西南、华南等地的严重干旱时有发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发生过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约占国土面积69%的山地、高原区域因地质构造复杂,滑坡、泥石流、山体崩塌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发生频率高。中国受季风气候影响十分强烈,气象灾害频繁,局地性或区域性干旱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每年约有7个热带气旋登陆。中国位于欧亚、太平洋及印度洋三大板块交汇地带,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活动十分频繁,大陆地震占全球陆地破坏性地震的三分之一,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森林和草原火灾时有发生。

    ——造成损失重。1990—2008年19年间,平均每年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倒塌房屋300多万间,紧急转移安置人口900多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2000多亿元人民币。

白皮书:中国共有各类基金会1531家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魏武、傅双琪)国务院新闻办11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说,国家鼓励基金会的正常发展,截至2008年,中国共有各类基金会1531家,比上年增加162家。

    白皮书表示,近年来,国家推进慈善组织社会公信力建设,推广基金会年度检查办法和评级制度。

    白皮书称,国家积极推动捐助活动日常化和社会化,鼓励并引导志愿者参与减灾行动。近年来,以捐助活动经常化、募集主体民间化、参与捐助自愿化为特点的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在中国全面展开。

    白皮书数字显示,截至2008年,在大中城市和有条件的小城市设立接收社会捐助站点和慈善超市3.4万个,初步形成全国经常性社会捐助服务网络。

 中国研究制定国家综合减灾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谭浩、崔清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提出,加强减灾关键技术研发,研究制定国家综合减灾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

    白皮书指出,中国加强减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包括:加强减灾关键技术研发,研究制定国家综合减灾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加快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应用。加大综合减灾科技资金投入。加强减灾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建设综合减灾的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综合减灾的技术标准体系,提高综合减灾的标准化水平。

    此外,在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方面,白皮书说,在完善现有监测站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监测密度,建设卫星遥感灾害监测系统,构建自然灾害立体监测体系。推进监测预警基础设施的综合运用与集成开发,完善灾害预警预报决策支持系统。注重加强频发易发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监测预警预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灾害风险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充分利用各类传播方式,准确、及时发布灾害预警预报信息。

 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几率增大 地震灾害的风险有所增加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谭浩、魏武)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几率进一步增大;随着地壳运动的变化,地震灾害的风险有所增加。

    白皮书说,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加剧,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中国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除现代火山活动外,几乎所有自然灾害都在中国出现过。

    白皮书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几率进一步增大,降水分布不均衡、气温异常变化等因素导致的洪涝、干旱、高温热浪、低温雨雪冰冻、森林草原火灾、农林病虫害等灾害可能增多,出现超强台风、强台风以及风暴潮等灾害的可能性加大,局部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范任务更加繁重。

    此外,“随着地壳运动的变化,地震灾害的风险有所增加。”白皮书说。

中国救灾应急体系初步建立 应急处置能力大大增强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卫敏丽、田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以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响应机制和应急资金拨付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救灾应急体系初步建立,应急救援、运输保障、生活救助、卫生防疫等应急处置能力大大增强。

    白皮书说,以公安、武警、军队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森林消防、海上搜救、矿山救护、医疗救护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和应急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初步建立。国家陆地、空中搜寻与救护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应急救援装备得到进一步改善。

    在应急救助响应机制方面,白皮书指出,根据灾情大小,将中央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划分为四个响应等级,明确各级响应的具体工作措施,将救灾工作纳入规范的管理工作流程。灾害应急救助响应机制的建立,基本保障了受灾群众在灾后24小时内能够得到救助,基本实现“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所、有病能医、学生有学上”的“六有”目标。

    白皮书还指出,包括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特大防汛抗旱补助资金、水毁公路补助资金、内河航道应急抢通资金、卫生救灾补助资金、文教行政救灾补助资金、农业救灾资金、林业救灾资金在内的中央抗灾救灾补助资金拨付机制已经建立。积极推进救灾分级管理、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救灾工作管理体制,保障地方救灾投入,有效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

中国要建立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谭浩、王文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国要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

    白皮书在谈及中国减灾的主要任务时提出,加强国家自然灾害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建设。其中包括:

    ——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形成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运行机制。

    ——基本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

    ——加强中央和地方抗灾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建设,提升救灾物资运输保障能力,加强各类骨干抢险救援队伍和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改善减灾救灾装备。

    ——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基层自治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在综合减灾工作中的作用。

白皮书:中国1300多万志愿者参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魏武、王聪)国务院新闻办11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显示,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公众、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紧急救援,深入灾区的国内外志愿者队伍达300万人以上,在后方参与抗震救灾的志愿者人数达1000万以上。

    白皮书说,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减灾志愿者队伍快速发展。

    白皮书数字显示,截至2008年,中国社区志愿者组织数达到43万个,志愿者队伍规模近亿人,其中仅共青团、民政、红十字会三大系统就比上年增加志愿者1472万人,年增长率达31.8%。

汶川地震中国接收境内外各类救灾捐赠款物近760亿元人民币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魏武、王聪)国务院新闻办11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中国接收境内外各类救灾捐赠款物近760亿元人民币。

    白皮书说,慈善事业在减灾中发挥重要作用,国家采取措施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在鼓励捐赠的税收优惠制度上,2008年1月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将企业公益性捐赠的税前扣除标准由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统一规定为企业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

    白皮书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国家规定企业、个人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受灾地区的捐赠,允许在当年企业所得税前和当年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2008年12月,政府有关部门发布通知,明确公益捐赠事业范围、公益性社会团体捐赠税前扣除资格以及捐赠税前扣除资格的认定权限和程序等问题。

建立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成为中国减灾主要任务之一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谭浩、吴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建立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编制全国灾害高风险区及重点区域灾害风险图等,成为中国减灾的主要任务之一。

    白皮书说,中国将加强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和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列入中国减灾的主要任务。其中包括:

    ——全面查明重点区域主要自然灾害风险隐患,基本摸清减灾能力底数,建立自然灾害风险隐患数据库,编制全国灾害高风险区及重点区域灾害风险图。

    ——建立自然灾害灾情统计体系,建成国家、省、市、县四级灾情上报系统,健全灾情信息快报、核报工作机制和灾害信息沟通、会商、通报制度,建设灾害信息共享及发布平台,加强对灾害信息的分析、评估和应用。

中国加强巨灾综合应对能力建设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谭浩、卫敏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1日发表的《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指出,中国将加强巨灾综合应对能力建设列入减灾主要任务。

    白皮书说,中国要加强对巨灾发生机理、活动规律及次生灾害相互关系研究,开展重大自然变异模拟和巨灾应急仿真实验。建立健全应对巨灾风险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应对方案,开展应对巨灾的演练。

    据白皮书介绍,推进农业、林业保险试点,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巨灾保险和再保险体系,成为加强巨灾综合应对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此外,白皮书还提出加强巨灾防御工程建设,建立亚洲区域巨灾研究中心等。

                        来源:新华社

 



法治动态检索

请输入要搜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