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崇利个人简介
姓名: 徐崇利 性别: 男 出生年份: 1966
系别: 法律系 职称: 教授、博导 学历: 法学博士
电子邮件: clxi@xmu.edu.cn
个人小传 1983~1987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法律系国际经济法专业,获法学学士学位;
1987~1990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专业(国际私法方向),获法学硕士学位;
1991~1996年厦门大学法律系在职攻读国际经济法专业博士学位,获法学博士学位。
1990~ 厦门大学法学院任教;
1994年和1997年被厦门大学破格提拔为副教授、教授;
1998年起担任厦门大学国际法专业博士生导师。
1993~1999年担任厦门大学法律系国际经济法教研室主任;
1999~2003年担任厦门大学法律系副系主任;
2004年起担任厦门大学国际经济法研究所副所长;
2008年起担任厦门大学法学院院长。
1994.10~1995.1 获香港大学毕业同学会奖学金资助,在香港大学法律系从事学术研究;
1997.8~1998.7 美国坦普尔大学法学院富布赖特研修学者;
2006.9~2007.9 美国芝加哥大学政治学系访问学者,从事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交叉学科研究。
2004年入选教育部首届“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5年“全球化与跨国经济法研究系列专论”获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02年和1998年分别获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八届和第六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科研类和教学类);
1998年《MIGA与中国:多边投资担保机构述评》(主撰)获福建省第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并获教育部第三届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三等奖。
主要讲授课程 专科生:《关贸总协定法律制度》
本科生:《国际经济法总论》《国际经济法概论》《国际货币金融法》《国际投资法》《国际私法》
硕士生:《国际经济条约研究》《国际投资法研究》《国际私法研究》《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
博士生:《国际法理论研究》《国际法专题研究》
主要学术观点
研究理念和特点
承担项目 1、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秩序重构与中国的法律对策研究(09’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本人主持,2009.12~2012.12;
2、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原理研究(05’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本人主持,2005.5~2007.12;
3、经济自由化、全球化和一体化对国际经济条约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02’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本人主持,2002.7~2003.8;
4、两岸民商事“法律冲突”问题的性质及其解决办法(两岸加入WTO、实现“三通”后到国家统一前)(国务院台办2001年度调研课题),本人主持,2001.7~2002.1;
5、世界经济自由化趋势与我国国家安全的法律保障制度研究(01’年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研究课题),本人主持,2001.12-2003.12;
6、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立法体制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本人主持,2001.12~2004.12;
7、“入世”对我国外商投资法律制度的影响(外经贸部条法司委托项目),本人主持,2000.12~2001.12;
8、关于上市公司证券欺诈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98'教育部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项目),本人主持,1998.10~2001.9;
9、美国域外适用本国经济立法的实践与理论以及中国的对策(97'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本人主持,1997.6~2000.9;
10、国际商业贷款及其担保的法律问题研究(教育部九·五规划青年项目),本人主持,1996.10~1999.10。
主要著作 1、《国际投资法学》(陈安总主编“国际经济法学系列专著”之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本人为撰稿人之一;
2、《国际货币金融法学》》(陈安总主编“国际经济法学系列专著”之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本人为撰稿人之一;
3、《中国外资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本人为第一作者;
4、《MIGA与中国:多边投资担保机构述评》,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本人为主要撰稿人。
5、《国际经济法学专论》(研究生教学用书,教育部研究生办公室推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本人为撰稿人之一;
6、《国际经济法学》(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1版,2001年第2版,2004年第3版,本人为撰稿人之一;
7、《国际私法》(21世纪法学规划教材),法律出版社1999年第1版,2004年第2版,本人为撰稿人之一;
8、《国际经济法》(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本人为撰稿人之一;
9、《国际金融法》(复旦大学“博学法学系列教材”之一),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本人为撰稿人之一;
10、《国际经济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法律硕士研究生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本人为撰稿人之一。
11、新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年版,本人担任“国际经济法”分科副主编;
12、《台湾法律大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本人主撰第6篇;
13、裘邵恒主编:《涉外经济法律实用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本人撰写若干辞条。
主要论文 1、《构建国际法之“法理学”——国际法学与国际关系理论之学科交叉》,《比较法研究》2009年第4期;
2、《“政治性国际贸易争端”的裁判解决》,《法商研究》2009年第3期;
3、《国际社会的法制化:当代图景与基本趋势》,《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5期;
4、《“最大空间吸引力原则”:整合多维正义的一种冲突法新说》,《中国法学》2008年第6期;
5、《利益平衡与对外资间接征收的认定及补偿》,《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第6期;
6、《公平与公正待遇标准:国际投资法中的“帝王条款”?》,《现代法学》2008年第5期;
7、《“保护伞条款”的适用范围之争与我国的对策》,《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8、《WTO贸易议题与社会政策连结的内在途径--以农业“多功能性”为例的分析》,《法律科学》2008年第3期;
9、《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斗争的潮落与中国的立场》,《国际经济法学刊》2008年第2期;
10、《国际社会理论与国际法原理》,《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第16辑;
11、《冲突法基本路径的经济分析——双边主义对单边主义》,《比较法研究》2007年第5期;
12、《国际投资条约中的“岔路口条款”:选择“当地救济”与“国际仲裁”权利之限度》,《国际经济法学刊》2007年第2期;
13、《从实体到程序:最惠国待遇适用范围之争》,《法商研究》2007年第2期;
14、《我国冲突法立法应拓展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范围》,《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2期;
15、《中国的国家定位与应对WTO的基本战略——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学科交叉之分析》,《现代法学》2006年第6期;
16、《中美法学教育模式之比较:“法官型”人才 v.“律师型”人才》,《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第11辑;
17、《“体系外国家”心态与中国国际法理论的贫困》,《政法论坛》2006年第5期;
18、《冲突法之本位探讨》,《法律科学》2006年第5期;
19、《跨政府组织网络与国际经济软法》,《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4期;
20、《冲突法之悖论:价值取向与技术系统的张力》,《政法论坛》2006年第2期;
21、《经济全球化与跨国经济立法模式》,《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2、《补偿额的估算:关于外资征收问题最终层面之争议》,《国际经济法学刊》2006年(第13卷)第1期;
23、《国际经济法律秩序与中国的“和平崛起”战略——以国际关系理论分析的视角》,《比较法研究》2005年第6期;
24、《国际经济法律冲突与政府间组织的网络化——以WTO为例的研究》,《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25、《走出误区的“第三条道路”:“跨国经济法”范式》,《政法论坛》2005年第4期;
26、《经济全球化与外国判决承认和执行的互惠原则》,《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第8辑;
27、《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国际经济法的研究范式》,《清华法治论衡》2005年第6辑;
28、《经济全球化与国际法中“社会立法”的勃兴》,《中国法学》2004年第1期;
29、《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方先行回收投资的法律性质新探》,《现代法学》2004年第3期;
30、《中国外资管理立法的转型》,《法学家》2004年第4期;
31、《多边投资协定谈判议题与中国的基本立场分析》,《法律科学》2004年第4期;
32、《多边投资多边机构的十五年发展历程》(译文),《国际经济法学刊》2004年第9卷;
33、《经济一体化与国际经济法律体制的构建》,《国际经济法学刊》2004年第8卷;
34、《全球化趋势与“跨国法学”的兴起》,《法商研究》2003年第4期;
35、《两岸民商事法律冲突的性质及立法设计》,《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第5辑;
36、《承认和执行外国法院判决的博弈论分析》,《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2003年第6卷;
37、《<世贸组织协定>的解释制度评析》,《中外法学》2003年第2期;
38、《经济自由化、全球化、一体化与世贸组织法律体制的特征及发展趋势》,《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秋季号;
39、《“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国际法》,《中国国际法年刊》2002/
2003年合刊;
40、《经济一体化与当代国际经济法的发展》,《法律科学》2002年第5期;
41、《多边投资担保机构的比较优势及新世纪的发展战略》,《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42、《从规则到判例:世贸组织法律体制的定位》,《厦门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43、《双边投资条约的晚近发展评述》,《国际经济法论丛》2002年第5卷;
44、《我国合同领域最密切联系原则的适用方法探讨》,《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第3辑;
45、《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及自由化与国际经济条约谈判方式的创新》,《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3期;
46、《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经济立法域外适用的理论与实践评判》,《厦门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第1辑;
47、《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构的管辖权制度评述》,《当代法律评论》2001年第3期;
48、《被告财产所在地涉外民事管辖规则的适用问题》,《法律科学》2000年第4期;
49、《冲突规则的回归: 美国现代冲突法理论与实践的一大发展趋势》,《法学评论》2000年第5期;
50、《规则与方法:欧美国际私法立法政策的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中国国际法年刊》2000卷;
51、《从中外合营企业到中外合资公司:内部组织机构体制的多样化》,《政法论坛》2000年第5期;
5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款条件的利益分析与法律性质》,《中国法学》1999年第5期;
5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运行机制的主要特征及基本走向》,《厦门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54、《试论我国对外资实行国民待遇的问题》,《国际经济法论丛》1998年第1卷;
55、《“九七”之后国际经济条约如何继续适用于香港》,《中外法学》1997年第1期;
56、《从南北纷争焦点的转移看国际投资法的晚近发展》,《比较法研究》1997年第1期;
57、《对外资准入与经营的法律管制及其立法取向》,《法学杂志》1997年第5期;
58、《论世界经济一体化对国际经济法律体制的影响》,《国际商务》1997年4期;
59、US acts illegal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CHINA DAILY, March 28,1997;
60、《国际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学——“国际经济法”概念新探》,《厦门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61、《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与晚近国际经济立法的发展趋势》,《法商研究》1996年第5期;
62、《外资准入的晚近发展与我国的实践》,《中国法学》1996年第5期;
63、《“九七”之后国际投资条约继续适用于香港特别行政区问题的争议》(与赵德铭副教授合撰),Journal of Chinese & Comparative Law, Vol.2, No.1,1996年第2期;
64、《外商投资企业协议、合同和章程的法律效力问题探讨》,《现代法学》1995年第2期;
65、《市场经济与我国涉外经济立法导向》,《法学研究》1994年第6期;
66、《国际投资法中的重大争议问题与我国的对策》,《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
67、《中外民事管辖权冲突的产生及解决方法》,《政治与法律》1993年第5期;
68、《全面运用最密切联系原则——完善我国冲突法立法的一大抉择》,《法学》(沪)1993年第2期;
69、《论涉外经济合同管制立法的适用问题》,《比较法研究》1993年第4期;
70、《论西方各国涉外经济管制立法的域外适用问题》,《外国法译评》(现已改名为《环球法律评论》)1993年第3期;
71、《论双边保护协定的缘起》,《厦门大学学报》1993年法学专号;
72、《新视角:从南北矛盾看国际经济法》,《厦门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
73、《我国涉外经济合同纠纷管辖权制度的新发展》,《厦门大学学报》1992年法学专号;
74、《我国冲突法欠缺之补全问题探讨》,《法学杂志》1991年第5期;
75、《国际民事管辖权制度的新发展》,《厦门大学学报》1991年法学专号;
76、《美国不方便法院原则的建立与发展》,载于董立坤主编:《国际法走向现代化》,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0年版。
主要社会兼职 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
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法学会理事
中国国际法学会理事
中国法学会世贸组织法研究会理事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联系方式 地址:福建省厦门大学法学院
邮编: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