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网络政治谣言的基本属性

    曾白凌 已阅15338次

    查看此书介绍或购买此书


    (一)网络政治谣言中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网络政治谣言是一种负面性质的消极的网络政治表达,本身并非是合理和正当的,但其中却存在合理的因素和正当的成分。首先,政治事件的模糊性导致了政治信息的不确定和不充分性,为政治谣言的出现提供了基础。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总是在观察、了解和认识所处的社会政治环境,并以此形成自己的政治认知,指导自己的政治行为。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对谣言的研究表明信息的模糊性是形成谣言的条件之一。传统的政治信息都是自上而下的层级传播,政治信息作为资源和权力,在分配和传递中是不对称和充分的。人们对政治事件本身的模糊和对政治信息的渴望是政治谣言的土壤和机制。当无法获知或准确获知政治信息时,非正式渠道、道听途说自然成为“饮鸩止渴”性有效的补充,成为在特定时期缓解人们的焦虑、恐惧的“良药”。其次,网络政治谣言中存在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因素。网络政治谣言在性质上讲是公民表达权利的一种体现,尽管这种体现存在非法性和危害性。最后,网络政治谣言中包含着公民的知情权、质疑权,是公民政治参与的一种形式,政治动机是政治谣言滋生的心理动力。“公众的抱怨情绪往往就是网络谣言背后的真正动因。”政治谣言也是如此,政治认知、政治动机、人格以及非对称性社会互动都是政治谣言形成的心理因素。

    (二)网络政治谣言的民间性

    谣言在民间,政治谣言也不例外。当官方信息缺位、失真或丧失权威与公信力时,谣言的民间策源地和传播渠道就打开了大门。谣言是一种集体行为,有特定的群体共识。谣言背后是众人参与的结果。造谣、信谣、传谣是众人对政治信息的集体态度和选择结果,是众人的主观故意行为。网络政治谣言的重要特点是互动,即谣言的产生、加工、传播和接受不是一个简单的直线方向,而是一个不断重复,角色重合、循环交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谣言被扩散传播同时又在被加工整理,被解释、评论、被不停地合理化、真实化。这一过程可以是有组织的,也可以是无组织的,但都是民间的,非官方性的。网络的圈层文化增强了谣言的亲和力和信任度。他们被群体共识所驱赶,又在制造、传播、加工、评论、解释等过程中强化这种群体共识。共同的政治动机、特定的行为对象、明确的政治议题、共同的社会焦虑心理,像一张无形的大网,从不同的角度和纬度,将本无组织的人交织在一起,在短时间内爆发出强大的公共舆论海啸,形成巨大的社会政治压力,干扰社会正常秩序,危害社会稳定。

    (三)网络政治谣言的重要性

    网络政治谣言的重要性并不是指造谣者本身的重要或者谣言所借助的事件重要,首先是指谣言所针对的对象和目的重要。谣言在内容上多数具有对立性,是对现有的、正常信息和秩序(如政治人物、事件、公共政策、社会制度、社会共同价值)的质疑、批判、揭露甚至否定;是当前社会问题的难点、热点、痛点和敏感点。“2012年出现的671条谣言中,有关政治外交的谣言虽然仅占5.2%(35条),但影响非常大,尤以3月流传的‘军车进京,北京出事’为代表。因‘薄王’事件引发的‘军车进京、北京出事’谣言使得注册用户数均超过5亿的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关闭评论功能3天,另有16家网站被查处。蓝皮书称,有部分当时被认为是‘谣言’的信息如今变为现实。比如,2013年6月‘拆分铁道部’成为当月最受媒体关注的谣言。”

    奥尔波特等学者曾提出过一个谣言传布的公式,即:R =i×a/c。他认为R(谣言)的传播与谣言对传者的重要程度(i)和谣言的模棱度(a)成正比,而与公众对待谣言的批判能力(c)成反比。现实社会也是如此,政治谣言的多发期、高峰期往往也是政府部门换届时节、社会政治敏感时期。

    (四)网络政治谣言的模糊性

    确定性是网络政治谣言的天敌。网络政治谣言能在互联网世界泛滥成灾,主要在于它所传达的事实和信息模糊,真假难辨,混淆是非。

    网络政治谣言的存在前提是政治事实真相在被认知和传播中的模糊性。没有所谓事实真相的模糊性,就没有政治谣言的生存空间。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很多原因都可能导致事实真相和政治信息缺失、失真和模糊。比如,行政部门在处理政治敏感事件中本身存在不透明和模糊的空间,或者事实真相公开不够及时、充分;又如,有的事实真相在认知和传播中被故意加工和歪曲,变得支离破碎模糊不清。网络政治谣言真假并存,充满模糊性和想象空间。真真假假中有真有假,导致人们在认知上出现偏差和不准确,“假亦真时真亦假”,网络政治谣言淹没、掩盖甚至打败了政治事件的真相。因为事实真相总是比政治谣言来得更滞后。“虚假并非谣言的界定标准。谣言真假混杂,其根本特征是区别于精确性的不可知性。”③网络政治谣言的模糊性往往真假混杂,鱼目混珠。细节的真实、关联事件的真实被用来掩盖谣言所涉及的真相的缺位和模糊,很少的、边缘的部分事实被放大夸张,作为印证全部谎言的依据,成为政治认知中信以为真的事实基础,同时这些所谓信以为真的全部谣言又被更多地当作事实重复宣传,持续发酵,形成网络舆论的海啸。政治谣言在真真假假的模糊中获得存在的空间和飞速传播的生命力。

    (五)网络政治谣言的即时性

    自媒体发布的是内容,内容是当前自媒体最重要的支撑,自媒体的兴起中一个重要而又长期被有意无意忽视的因素就是内容。不论何时何地,“内容为王”永远是传播学颠扑不破的真理。新闻的生命在于第一手材料,在于时间性和真实性。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对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能在第一时间、零距离、不受限制地播报出来,形成最具现场感、时间性和真实性的新闻材料或内容,这就是自媒体的存在价值。这种价值正好弥补了当前网络媒体新闻采访严重不足的缺陷,成为网络媒体规避新闻采访限制和监管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网络政治谣言借助自媒体,为谣言的传播插上了即时性进而随意性的翅膀。每当政治事件发生的时候,社会和受众最为需要的是信息、最多的信息、最新的信息、最想知道的信息。由于种种原因,如保密需要、审批需要、查证需要等,实际上总是会或长或短地出现舆论信息“空窗期”,导致真实信息的空白或迟到。网络政治谣言往往利用自媒体的即时性和随意性,以想象代替事实,以捕风捉影的信息碎片代替严谨的事实调查,集体无意识,想象正义,这本身就远离了正义。个别自媒体为收割流量,罔顾事实,迎合挑逗、刺激、愚弄公众。真相越稀缺、感情越炽烈、愤怒越强烈,人为地制造社会政治议题,挑起政治冲突。

    摘自《国家权力与网络政治表达自由》P226-229页,法律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内容简介:"网络政治表达能否带来真正的“意见公开市场”?网络政治表达自由的边界在哪里?传统媒体的政治表达与网络政治表达的核心区别是什么?法律对网络政治表达自由权利该如何回应? 网民能否享有匿名的权利?能否用网络实名制制衡网络匿名权?网络匿名权和实名制的冲突与平衡背后的实质命题是什么?在网络实名制所涉及的信息和数据安全与保护领域,法律何为? 国家权力能不能规制以及如何规制网络政治表达?尤其是自媒体中的政治表达?网络公众媒体还需要新闻审查制度吗?报刊杂志的出版许可在网络时代该如何进化,会结束吗? 网络互联网时代,网络政治表达中自媒体的性质、地位、作用如何?是从私权利的角度还是从公权力的视野来定位、规范自媒体?自媒体的异化是法律政策的规避还是制度的创新? 请看一位”法律+媒体人”对网络主权、网络政治表达、匿名权、自媒体的独立思考与深知灼见。 "

    淘宝链接: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38n.10677092.0.0.11891deby6DJq5&id=574351664849
    微店链接: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577911227

    声明:该书摘由本站扫描录入,仅供介绍图书使用,错误在所难免,引用时请与原书核对。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