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谎言与沉默对抗行为的破解方略

    吴克利 已阅5371次

    查看此书介绍或购买此书


    被讯问人在隐瞒对抗活动中为了隐瞒自己的犯罪事实,总是要为自己的对抗行为选择合适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退路的选择,退路的选择就是被讯问人隐瞒对抗的行为表现,也是讯问人员在全部的讯问过程中能够使被讯问人坦白认罪的重要任务之一,讯问过程中讯问人员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被讯问人赖以对抗的退路,讯问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被讯问人在隐瞒对抗活动中的退路选择为两种类型即谎言与沉默。谎言与沉默是被讯问人对抗讯问的重要的心理过程,讯问的重要任务就是解决被讯问人对抗的心理问题,消除对抗促进坦白认罪,与此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被讯问人的谎言与沉默的问题。

    (一)谎言隐瞒对抗的把握与讯问方法的运用

    1.谎言隐瞒对抗的行为表现

    在侦查活动中被讯问人总是用谎言来对抗讯问,掩盖自己的犯罪事实,这是被讯问人隐瞒对抗行为的基本特征。心理学家认为:人们的行为规则,是通过“社会韵交换理论”表现出来的。“社会的交换理论”阐述了人们的行为规则,就是趋利避害。利益关系是人们的行为关系,无论是社会的自然人还是犯罪后的被讯问人,都会遵循着趋利避害的行为规则。被讯问人在实施了犯罪行为之后,为了逃避法律的惩罚,总会千方百计地实施掩盖行为,其特征反映出了人的趋利避害的本能。一个人一生中很难不说谎,为了利益关系人们有时需要说谎,谎言和趋利避害的行为是一对孪生兄弟,趋利避害的行为离不开谎言,这也是人在犯罪后的行为特征,被讯问人在接受讯问的时候总是用谎言来掩盖自己的犯罪事实,这已经成为被讯问人对抗讯问的行为规律。

    谎言显然能够给被讯问人带来利益,被讯问人的对抗行为,正是模仿着这种谎言的规律而产生的,讯问中的对抗是谎言与揭露谎言的对抗,是被讯问人掩盖犯罪事实的谎言与讯问人员揭露犯罪事实的对抗。在讯问室里如果被讯问人都能够实话实说,那么讯问室内的对抗行为也就消失了。因此讯问人员的讯问目的就是要改变被讯问人的谎言,使其说真话。

    被讯问人在隐瞒对抗过程中的基本行为表现是谎言,谎言的基本特征是语用行为的矛盾表现,谎言的暴露表现就是矛盾的语用行为的存在。由于说谎而引起内心的焦虑,焦虑是一种不明确的忧虑的不安状态,通常不与特定的起因相联系。在焦虑状态下,矛盾的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在短时间内不能被修复,由此自我心理限制的压力就会增加,被讯问人会承受不住这种不平衡的心理焦虑的压力,所以这里讯问人员注意控制这种焦虑的压力,并且不断地增强焦虑的压力,使之达到一定的程度,继而就会产生释放的动机,选择如实供述,因为只有如实供述才能达到对焦虑压力的释放。心理焦虑压力是被讯问人供认的部分原因。虽然被讯问人希望逃避真实供述的后果,但他并不希望以增加与欺骗相连的内心焦虑为代价换取这样的结果。焦虑的力量是供认的动机。讯问活动中由于被讯问人供述矛盾的出现,其心理语用行为得不到发展,矛盾的语言不能自圆其说,心理焦虑急剧激化,导致了心理的不协调状态的出现。由于生理现象的协调本能,他会积极寻找能够平衡心理行为的条件,联想是重要的帮手,但是联想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起作用的,一旦联想找不到平衡的理由和条件,其心理活动就会被强制在不协调的情景范围内,达到一定的程度,当联想的潜意识不能帮助其解脱困境的时候,便会产生强大的心理压力,被讯问人为了摆脱这种心理压力,会产生减轻压力的心理需要的动机,实话实说便能够释放这种因为谎言造成的内在压力,供述动机便由此而生。

    被讯问人运用谎言隐瞒对抗的基本方法有三个方面的选择,即直接否定、嫁祸他人、沉默否定。这三大选择涵盖被讯问人对抗的基本行为特征。直接否定即直接否定自己实施了犯罪行为;嫁祸他人即自己实施了犯罪行为而谎称是别人干的;沉默否定即运用沉默的方法,面对客观存在的犯罪事实进行否定。

    2.谎言的识别

    被讯问人隐瞒犯罪事实的隐瞒对抗方法就是“谎言”,用“谎言”来掩盖犯罪事实是被讯问人对抗讯问的基本行为,由此讯问中识别被讯问人的谎言已经成为讯问活动的重要内容和任务,确定被讯问人是否实施了犯罪行为,首先就要识别讯问对象供述语言的真实性与否,如贪污、贿赂犯罪,即一方说钱给了对方,对方称没有收到钱。那么到底钱是否给了对方?由此而引出了谁在说谎。只有确定了谁说谎才能确定谁是真正的犯罪嫌疑人,以此确定讯问的主攻方向,找出真正的犯罪人。再有被讯问人实施了犯罪行为,在接受讯问的过程中总是用谎言否定自己的犯罪行为,为了确定被讯问人是否有犯罪行为,就必须要识别其是否在说谎,找出事情真相。

    讯问活动中识别谎言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国内外的一些学者试图通过身体的某一部分,来进行谎言的识别,这种单凭身体或面部某一部分来确定是否存在谎言,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风险性。比如眼睛、鼻子、嘴巴、手的表情或动作来判断是否说谎,这种“典型说谎行为”是根据不同人的特点,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心理状态发生变化的,这种变化和特征告诉我们,在说谎者与非说谎者之间的差别往往很细微,目前也没有发现所谓的“典型说谎行为”,更重要的是非说谎者也会产生“奥赛罗错误”的心理变化。奥赛罗是莎翁作品中的人物,他的情人Desdemona因为被诬有不贞行为,由于她没有办法证明自己清白而出现情绪波动,这种情绪波动的表现又正好和谎言中的人表现一致,于是被看作真有不贞行为。关于谎言的典型行为的结论,不是一概而论、一成不变的,有些研究谎言的专家们试图通过说谎人的面部表情,找出说谎人的典型行为表现特征,很多人都把飘忽离散的眼神理解成典型的说谎标记,这种判定就会出现误差,因为飘忽离散的眼神很多的时候与人的心理活动有很大的关系,如当你讯问被讯问人是否在说谎的时候,而被讯问人此时忽然联想到别的情景,那么他的行为表现就会出现另外的反映,与说谎与否的主题根本就不相干。所以我们说典型的说谎行为应当要考虑与眼神相关联的其他心理行为特征。再如,如果某人在思考疑难问题时眼睛走神,这是人的心理认识过程的特征反映,并不意味着就是撒谎。这种单一的面部表情说,可能会导致对谎言判定的误差。因为人脸的43块肌肉可以组合出1万多种表情,其中喜怒哀乐的情绪表现就有数千种。因此准确地找出谎言典型的行为表现特征,是非常困难的。同时被讯问人在隐瞒对抗中的谎言行为,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掩盖行为,因此更为注意自己说谎时的行为表现,他也会像掩盖犯罪事实一样的掩盖自己的谎言行为。因此我们在识别谎言时应该对被讯问人的谎言进行全面的分析、比对,不能单凭身体或面部某一部分,比如眼睛、鼻子、嘴巴、手的表情或动作来判断是否撒谎。

    摘自《监察讯问实战宝典》P151-153页,中国法制出版社2018年7月出版。内容简介:为适应十八大以来对纪检监察工作的新要求、新部署、新举措,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正式颁布实施后,提升纪检监察人员的办案素养和学习需要,我们邀请了长期从事讯问工作的审讯专家吴克利同志编写了《监察讯问实战宝典》一书,本书凝结了作者30多年的审讯工作经验,涉及监察讯问的各个流程,为纪检监察人员提升工作素养提供了可贵的参考。

    淘宝链接: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38n.10677092.0.0.11891debd8j8xb&id=574717371219
    微店链接: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574934711

    声明:该书摘由本站扫描录入,仅供介绍图书使用,错误在所难免,引用时请与原书核对。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