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企业如何防范商业秘密泄露风险

    王现辉 已阅10331次

    查看此书介绍或购买此书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年版)第十条第三款之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技术信息包括设计、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等。经营信息包括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招投标中的标底及标书内容等信息等。

    一项技术信息或经营信息构成商业秘密,需要满足“四性”要求,即秘密性、经济性、实用性和保密性。秘密性,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体而言,是指有关信息不为其所属领域的相关人员普遍知悉和容易获得;经济性和实用性,是指有关信息具有现实的或者潜在的商业价值,能为权利人带来竞争优势;保密性,是指权利人为防止信息泄露所采取的与其商业价值等具体情况相适应的合理保护措施。

    商业秘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口可乐的保密配方是成就其市场神话的关键。在中国,商业秘密同样是经营者开展市场竞争的制胜法宝。但是,正因为商业秘密的巨大价值,虽然很多权利人采取保护措施,但在现实中仍有不少企业的商业秘密被窃取,给拥有该商业秘密的企业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商业秘密风险对于企业而言,涉及其生死存亡,是企业必须要防范的重大法律风险之一!如何防范商业秘密泄露风险,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商业秘密保护应落实到具体职能机构

    由于商业秘密常具有分散性和长期性等特征,为了更好地保护商业秘密,企业应当将商业秘密保护的职责落实到具体部门或个人。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具体情况,考虑建立单独的商业秘密保护机构,或者由企业的法律部或知识产权部专门负责日常的商业秘密保护。由该职能部门统一制定和实施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统一确定商业秘密范围,统筹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措施。

    二、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

    用制度保护商业秘密,是法律认可的保护商业秘密的重要措施,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内容。商业秘密保护应根据商业秘密产生、复制、存储、传递、使用、保管等运行轨迹,以有效控制接触范围、消除泄密隐患为主要目的制定。保密制度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合理确定商业秘密的范围

    从充分保护企业相关信息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商业秘密范围应该根据行业的通常情况和企业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总的原则是,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可以考虑将具有经济价值的所有信息,包括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列为商业秘密。

    (二)严格控制接触商业秘密人员范围

    保密的实质就是控制接触范围。企业保密的基本原则,就是把商业秘密知悉范围控制在不影响科研、生产和经营正常运行的最低限度。企业的一切保密管理行为都要把目标放在有效控制商业秘密的接触范围上,把重点放在知悉范围内人员的管理上。商业秘密接触范围的控制原则是。

    (1)需要原则,即根据生产经营需要限定接触范围。特别是关系核心竞争力的商业秘密或者商业秘密中的关键部分,更要控制在充分必要的范围内。

    (2)分割原则,即把涉及商业秘密的完整事项,根据不同的岗位、生产流程的不同部分、技术研究的不同环节、工程设计的不同层次,按知悉的需要分割成若干个部分,使不同的人员只知道自己确需知道的部分,而不知道其他的各个部分,使得局部使用人员掌握不了一项商业秘密的全部信息。即使是研发人员,也只能掌握自己研发的那一部分信息,而不掌握全部成果信息。在企业运行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这样的分割越细,一项商业秘密信息全部泄露的概率就会越小。

    (三)与知悉商业秘密的人员签订保密协议

    签订保密协议是必不可少的保护措施,在此不再赘述。

    (四)应特别注意防范离职员工泄露商业秘密

    企业重点人员,如技术总监、生产技术骨干、销售总监或销售骨干人员等离职时,商业秘密泄露的风险最大,需要采取特别防范措施。笔者认为,企业至少应当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求并确认离职人员将所有从企业处获得可能涉及商业秘密的文件、电脑等物品全部交回。其次,与离职人员签订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协议,约定违约责任,并按照国家规定全额支付保密费用和竞业禁止补偿金。最后,建立回访制度。重点人员离职两年内,企业应每半年回访一次,或采取其他方法了解其就业工作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隐患,解决问题。

    摘自:《守护IP:知识产权律师实务与案例指引》P56-58页,知识产权出版社2018年1月出版。内容简介:《守护IP:知识产权律师实务与案例指引》内容简介:本书以作者深厚的知识产权学功底和技术、管理、咨询等多行业工作背景为基础,在为客户提供知识产权取得、管理、维权诉讼多位一体服务中心的实战经验基础上总结提升而成。本书内容包括知识产权入门基础知识、司法实践中尚有争议的观点分析及作者经办部分案件的案例评析,在司法观点一编囊括了2008—2017年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案例审判指导,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公报案例中的专利、商标相关的裁判规则。

    淘宝链接: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38n.10677092.0.0.11891debJBhw8M&id=571704874476
    微店链接: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552336194

    声明:该书摘由本站扫描录入,仅供介绍图书使用,错误在所难免,引用时请与原书核对。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