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结果无价值论的出发点——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

    张明楷 著 已阅17874次

    查看此书介绍或购买此书


    结果无价值论的出发点


    罪刑法定主义具有形式侧面与实质侧面。法律主义、禁止适用事后法、禁止类推解释,是传统的罪刑法定主义的内容,被称为形式的侧面;禁止不明确的刑罚法规、禁止残虐刑、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是现代罪刑法定主义的内容,被称为实质的侧面。形式侧面的主旨,在于限制国家的司法权力;实质侧面的主旨,在于限制国家的立法权力。结果无价值论强调刑法规范是裁判规范,强调刑法对国家司法权力的限制。显然,与行为无价值论相比,结果无价值论更有利于贯彻罪刑法定主义。
    犯罪的实体是违法与责任,从实质上说,具备了违法性与有责性,就成立犯罪。但是,为了贯彻罪刑法定主义,保障国民的自由,违法性的认定必须以行为符合构成要件为前提。在此意义上说,构成要件具有罪刑法定主义的机能。由于客观要素是容易判断的要素,所以,将构成要件的要素限定为客观要素,便有利于贯彻罪刑法定原则。另一方面,将构成要件的要素限定为客观要素,就可以使构成要件发挥故意的规制机能,从而容易认定故意。概言之,结果无价值论的出发点,是从非常明确的保护客观的、外部的生活利益的立场出发,既防止构成要件符合性判断的恣意性,从而保障国民的自由,又将违法行为限定在发生了法益侵害或者危险结果的情形,从而使刑罚成为保护生活利益的最后手段。②
    其实,故意、过失也是刑法规定的主观要素,根据结果无价值论的观点将它们作为责任要素时,罪刑法定主义无疑在责任领域也发挥着重大作用。根据责任主义原理,刑罚以行为人具有非难可能性为条件;然而,只有当行为人在事前已经知道或者至少有机会知道自己的行为被刑法所禁止时,才能讨论行为人是否具有非难可能性。因此,责任主义要求事前明确规定被禁止的行为,也引申出罪刑法定主义的部分内容。为罪刑法定主义提供根据。就前述井田良教授所举之例而言,一方面,误拿了他人的伞和误使使他人多交货款的行为.都使他人值得刑法保护的法益遭受了侵害,不具有合法性,相反应肯定其行为的客观违法性,另一方面,由于盗窃、诈骗只能由故意构成,故即使肯定上述行为具有构成要件符合性与违法性,也因为没有责任而不成立犯罪.就此而言,结果无价值论并未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可以说,以侵害刑法思想为基础的结果无价值论认为,刑法的作用、机能,是在对法益的侵害危险发生后,通过对引起这种结粜的行为追究责任、科处刑罚,事后确证法规范的妥当性。”①结果无价值论同样能够很好地贯彻罪刑法定原则。结果无价值论将违法性限定在造成法益侵害或者危险的范围内,这就有利于从刑事立法上控制处罚范围,电有利于从司法上控制刑罚权,从而保障国民的行动自由。即使从刑法的提示机能、告知机能来说,结果无价值论同样提供了行为基准:即不得实施造成法益侵害或者危险的行为。况且,如后所述,结果无价值论所确定的犯罪范围实际上并不宽于行为无价值论,这也能从一个侧面说明结果无价值论更好地贯彻了罪刑法定原则。
    当然,人们也会提出这样的疑问:像结果无价值论那样,将故意、过失作为责任要素,就不会导致判断的恣意性吗?笔者的l叫答是,行为无价值论将客观要素与主观要素综合起来判断违法性时,不意味着客观要素是基础,导致难以判断的主观要素影响对客观要素的判断,冈而容易形成判断的恣意性。结果无价值论明确区分客观要素与主观要素。客观要素是违法性的基础,而且客观要素容易判断。在对客观要素或客观的违法性;作出明确判断后,再考察行为人对违法事实是否具有认识与认识的可能性,就限制了主观要素的判断对象与判断范围。
    以周光权教授所举的“警察被控玩忽职守案”为例。甲因涉嫌故意工人罪被抓捕后,向司法机关交待,其曾经抢劫他人价值高昂的金成指,赃物保存在自己家中。警察乙、内、丁按照甲的交待去其家里搜查,并未找到赃物,后来使根据领导的安排带着甲去其家里进行搜查。甲进入自己家里后,先后指认多个藏匿赃物的地点,但均未找到该财物。最后,甲声称赃物藏在电视柜最下层盒子里堆放的杂物中,且只有自己才能找到,便要求警察为其打开手铐。乙、丙、丁没有办法,便给他打开手铐,并紧紧跟随在甲的身后。甲弯腰跪下取出电视柜中放着的一个盒子,打开盒子后,以极快的速度将盒子里早就藏好的毒药放入口中吞下。乙、丙、丁赶紧将甲送往医院,但甲仍然死亡。警察乙、丙、丁的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周光权教授指出:“结果无价值论认为,乙、丙、丁的行为引起了法益侵害的结果,具有违法性。当然,因为被告人甲的自杀,乙、丙、丁对死亡结果的发生没有预见可能性,从而否定其玩忽职守的责仟。”①但在持结果无价值论的笔者看来,本案并没有发生玩忽职守罪所要求的法益侵告结果,乙、丙、丁也没有玩忽职守的行为,甲的死亡由其自己负责。退一步而占,即使有的结果无价值论者肯定乙、丙、丁的行为引起了法益侵害结果,也要考察行为人对结果有无具体的预见可能性。②由于行为人缺乏预见可能性,也不成立犯罪。就此而言,结果无价值论并无不当之处。正如周光权教授所说:“如果按照行为无价值论的立场,就会对所有事实(行为与结果)作统一的、整体的评价:乙、丙、丁在甲的房间是否已经察觉到其举止异常,或者事先是否已经感觉到甲对其藏匿赃物一事反反复复,明显不符合常理。如果有类似感觉,仍然没有保持警觉.没有及时制止甲的自杀行为,乙、丙、丁的违法性当然存在;如果有警觉且保持高度警惕,但仅仪是由于甲自杀之心过于迫切,自杀举动瞬间完成,吞服的药品毒性太强,任何人在当时情况下都难以制止甲的自杀身亡的后果发生,那么,警察的行为并无违法性。因此,不是仅仅因为有死亡后果就认为行为具有违法性,行为人基于何种主观认识,实施何种行为,也左右着违法性判断。”①显然,行为无价值论对违法性的判断,并不足以客观的法益侵害事实为基准限定预见可能性的范围,而要根据行为人有无某种“感觉”来判断行为是否违法,这当然会使违法性的判断产生恣意性。


    摘自:张明楷 著《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法律解读书系》

    声明:该书摘由本站扫描录入,仅供介绍图书使用,错误在所难免,引用时请与原书核对。

    Copyright © 1999-2022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