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马太效应看律师两极分化
《圣经·新约》的“马太福音”第25章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国王远行前,交给三个仆人每人L锭银子,吩咐道:“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再来见我。”国王回来时,第一个仆人说:“主人,你交给我的1锭银子,我已赚了10锭。”于是,国王奖励他10座城邑。第二个仆人报告:“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已赚了5锭。”于是,国王奖励他5座城邑。第三仆人报告说:“主人,你给我的1锭银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于是,国王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1锭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说:“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马太效应(matthew effeet),就源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这则寓言。它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
该术语后被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经济学中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收入分配现象。纵然新的公司前景美好,也鲜有银行乐于进行风险投资;而银行却不隐讳总要斥巨资,扶持经营情况良好的老企业。
在法律服务市场基本被瓜分完毕的情况下,律师行业似乎也存在两极分化的问题。
80%的案源,被20%的律师占有,20%律师的创收,占有律师行业的80%。这种极端不平衡,发人深思。
律师是社会的一分子,由于社会媚富心态及大宗业务的现实倾斜,使马太效应在律师行业日益显示威力,律师贫富分化加剧。
擅长律师营销者富足,不擅律师营销者穷困。富足的律师,经常被机遇光顾,所以更加富足。穷困的律师,缺乏机会,最后更加贫困。
首先,律师两极分化源于社会媚富心态。
我们的社会充斥着媚富嫌贫的现象。无论一个人、一个企业是采用什么手段致富,甚至不论是不是真的富有,只要伪装成一个家财万贯的富翁,那么人们便会高看一等。
毋庸置疑,大多数知名的成功律师,是通过自己努力,充分把握机遇,从而取得成功的。成功的律师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容易抢得先机。好的人脉关系是一方面,社会的媚富心态也是一个原因。
当事人找律师办案件、做业务,都愿意委托成功的律师。律师的富有,似乎是成功的标志。法律服务市场不健全,客户消费就会不理智。
在现实生活中,客户很少关注某个律师有什么学术成果、是不是专业律师,而是看重开什么车、穿着是否人流、是否高贵体面。客户往往不看律师的代理词、辩护词或者论文,而是盲目追求律师知名度高低。若律师办公室豪华、开的是奥迪大奔,谈妥案件的成功率往往要高出很多。许多律师装潢办公室、积极购车,可能也是在包装自己,使客户确认自己很成功,以便拿到“订单”。
其次,穷富差距促使律师两极分化。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成了金融案件的聚集地,也是律师业务的增长点。但是,大宗金融业务,比如购买不良资产包、大宗风险代理业务,除需要律师团队作战外,均需要律师巨额垫资。对此,小的律师事务所、没有雄厚资金积累的律师,只得望而却步。
利益与风险同在。只有大的投资,才有大的回报。律师大宗风险业务的提成比例,肯定远远高于一般常规代理业务。
随着法律服务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先办案件后收费的风险代理,日渐风行。在风险代理案件中,客户无须提前支付诉讼费以及律师费,客户当然满心欢喜。
风险代理案件律师费的提成比例可以高达30%,万一风险代理成功,律师似乎可以一夜暴富,许多律师乐意冒险为之。但是,未来利益虽大,前期费用也巨大。若采取风险代理,前期垫资肯定不是小数。
于是,有资金积累的成功律师机会大增,可能更加成功;拮据的新律师,只得将良好的机遇拱手相让。
摘自:段建国著《中国式律师营销/律师生存与发展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