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检索:     发表书评


《至高利益》书评 ——

东方第一贱 2004-2-10 4:37:37

关于政治文学的一些看法
读了不少的政治文学,也学到了不少的知识。众多的洋样大作里满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即道出了人民的心声,也迎合了广大市民的口味。但是看后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东西,道不清说不明,压在心头让人喘不过气来,至少我是这种感觉。
好似一夜之间,反腐倡廉之类的题材的电视.小说铺天盖地而来,红遍大江南北。市民们茶前饭后总忘不了谈上几句《至高利益》.《省委书记》.《天怒》等作品的观后感。
却也只能是市民的谈料!市民并不等于农民!否则也不会有户口区别;也不会有城镇差别;也不会有沿海居民对内陆居民“农大哥”的称呼;也不会有城里人对乡下人的蔑视。真正做到城乡一体化可能是至今为止亿万农民心中遥不可及的梦想。
在农村里,农民宁愿捧着本书看‘说唐’,围着电视看‘三国’,甚至‘清宫秘史’之类也少有人涉及这种关于政治方面的东西。虽然是素质不够,但是大多数农民连自己的父母官县长.乡长是谁都不知道,又总会对那种只关注于市级.省级乃至中央大人物的政治文学感兴趣呢?
说到底还是这种文化进入了一种误区!它只关注于政府上层和城市居民的茶前饭后,而忽略了基层干群的生活现状。比如《至高利益》作者对于镇党委书计夫顺和镇长刘全友刻画得栩栩如生,对于河塘村的情况却显得有点牵强附会;而河塘村那次民主选举更是凭空想象.生拼硬造。书中还提及一个峡江移民,写得那么宏大的工程从头到都尾没看到一个移民的身影,更不要说去体会他们的感受了。
说个笑话:成克杰案判决后,广西某农村几个乡干部下去视察,酒足饭饱后议起此事大发感慨。当时村长接话:‘成克杰被抓了,好啊,这下西藏人民可松气了。’乡领导惊道:‘关西藏什么事啊?’村长说:‘成克杰不是西藏的大官吗!’还没待领导接话,村主任一旁笑道:‘你这个土包子知道什么啊,人家成克杰可是新疆的一把手呢。’几个乡领导目瞪口呆,哑口无言。虽然是个笑话,却是不可忽视的现实。村官尚且如此,农民还读得懂这种含沙射影的政治文学吗?
本人并没有王朔大家的文笔,也没有他那种气吞山河的魄势,也就不能说敢和哪位名家叫板,只是想表达一下自己的看法而已,当然大作家们的文笔写出来的东西也确实无懈可击。
首先说说反腐,反腐倡廉一直以来都是党和政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更是加大了力度,成果斐然。可农民的想法却不如此,他们心中认为这是官场斗争而已。赢了的就升官发财,输了的自然就是腐败分子被打落下台。又说个笑话:一识面较宽的农民在开往县城的公车上碰到本镇一位副镇长,见他大包小包便问:‘回家了,’副镇长点点头没回话。农民又道:‘斗不赢书记吧。’副镇长一惊,四周望望还是没答腔。农民笑道:‘经济问题?’副镇长诧异不已,怎么自己都才知道的消息他好象还先清楚啊。农民自顾自道:‘我们书记可厉害哩!你是我遇到的第五个给他搞下台的乡领导了。说到底这还是你们外调派和和我们本地派争斗啊。’虽然颇具讽刺意义,但事实不容否定。如今乡镇乃至更高级政府外调派和本地派尖锐地对立,而且矛盾越来越突出。年纪青,学历高的外调派对于本地派有着中蔑视;资格老,门路熟的本地派对于外调派却万分的不屑,造成了双方间的隔膜日益扩大,以至乡镇机关近乎瘫痪。可以说乡镇机关大楼里一年365天看不到几个领导的身影,外调派一天到晚待在县城,本地派也乐得天天往家转。有人说腐败是颗毒瘤,现在这个毒瘤自上而下烂到根了。枝干部位显而易见,烂哪里治哪里,根却埋在土里,不及时治理将会影响整棵大树,等到根部烂完那真的是一阵大风吹来,后果不堪设想。
其次就是计划生育,计划生育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改革开放都已二十余年了,早被粉碎了的三座大山又改头换面沉沉地压在人民头上,现实生活.未来前景和历史背景逼得他们喘不过气来。现实生活不理想,与城镇居民差别太大,第一道难题;未来前景究竟如何,一片茫然。上个月的今天收入13元,猪肉6.5元一斤,青菜0.2元一斤。今天收入11元,猪肉7元一斤,青菜0.5元一斤。听说物价还有涨,可我的收入咋就没见长呢?明天怎么办,中国到底怎么了啊?第二道难题;朝中有人好办事,祖祖辈辈传下来的经验发现,农民的后代还是农民,除了极少部分。没历史?没背景?那对不起,只能去种地。以前苦怕了,现在穷怕了的农民也只能寄希望于后代。一个肯定不行,我生上3个.4个,总有一个爬出去吧!不让我生,那你给我养老,现在基层计生人员最怕农民赖这招。所以就有五保户不愿吃五保,到处宣示自己有子女;所以就有抱着女儿还没儿子的汉子追着媳妇打。这是农村计划生育的现实问题。
写了这么多只有一个想法,搞那么多的上层政治文学还不如多来点诸如“中国农村调查”之类的报告文学更贴近农村,更能得到广大农民兄弟的支持,更符合现实生活,更符合我们的国情。
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农村数十年的沧海桑田已让我定性,无论多大的变迁也不能改变我那注定的农骨农血。《党支部书记》是以我父亲为原形讲述农村基层党群的真实事情,可以说中国正是有着千千万万他那种基层党员撑起着一面鲜红的旗帜,默默无私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诚然才学浅陋的我不能表达万一,但愿能代表广大农民对亿万基层党员的认可,对中国共产党的一片热枕之心。






========================================= 本栏书评仅代表撰写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