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出版社 2001-3-7 20:19:07
读到常兆玉先生的新著《中国传统文化要略》很是令人兴奋。这部富有个性的著作,是他多年在教坛耕耘和研究的成果。说“要略”富有个性,是因为每一章每一节,字里行间浸透了他的心血、他的研究心得和体会。他的书写印论述,没有玄奇弄巧,相当朴实而流畅的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重要方面,并更多的带有普及的色彩。“要略”的针对性显而易见。作为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对于知识分子,无论是学生,或是教师,更要了解中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而“要略”就是一部顶好的教材。所谓“要略”,顾名思义是重要简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之精华。中国数千年浩如烟海的文化积累,无论哪个学问家也不可能如数家珍地“精通”之。但是,应该知之重要者,知之精华。《中国传统文化要略》一书共分三编,一是讲我们文化的“根基”、二是讲“典籍”,三是讲“形态”;虽说都是“举要”,但事实上内容还是相当丰富的。在“典籍举要”一编里,无论是《周易》、《论语》、《孟子》、《老子》、《墨子》、《孙子兵法》、《韩非子》、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等,都附有精彩片断,这一良苦用心对初步接触古典文化的人是大有稗益的。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曾经相当地冷淡过“中国传统文化”。但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从梦中醒来的中国,突然飘来一阵阵文化之雨,接着又吹起一阵阵文化之风,而且越来越强劲。再后来,这种文化的智慧之风雨,真的还把我们逼进二十一世纪,给我们中华民族带来希望。自夏商周中国文化的形成,中国就己开始注重民众的文化教育。尤其到了春秋时代、作为思想家、教育家的孔子,看重“教化”,创办私学,周游列国,把“教化”系统化科学化,为中国文化传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虽然,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成长是以儒学教育为根基的,但是中国毕竟也有自由思想的传统,因此中国才有不同的哲学流派和思想主张。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追求文明的历史。苟子早就说过:“不敬文,谓之野”。不文明的民族,就是野蛮的民族,这样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所以,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文化素质,便是一个民族的生命线。二十一世纪将是科学与信息更多地影响文比并使之发生嬗变的时代,各种文化的相互浸透与融合是必然的,其“运动”之激烈将是史无前例的。但是,文化之间的差异,还会依然存在。中国文化也会变化,但是世人看到的还是一个历史的中国、传统的中国、文化的中国、开放的中国、发展的中国、青春的中国。为了未来,大家都来关注文化,为了改善国人的精神品质和生活品质,文化人都来做些关于文化教育的事情。《中国传统文化要略》的出版,将对中国文化的普及产生影响,这是一件好事。========================================= 本栏书评仅代表撰写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