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检索:     发表书评


系统研究和总结WTO规则与中国法制改革的扛鼎之作《WTO规则与中国法律制度改革》书评 ——

黄伟 刘玉民 2005-5-31 14:12:41

系统研究和总结WTO规则与中国法制改革的扛鼎之作
——评《WTO规则与中国法律制度改革》
黄伟 刘玉民

历时5个寒暑,中央民族大学法学教授宋才发厚积薄发的呕心沥血之作——《WTO规则与中国法律制度改革》一书,最近由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发行。为了写好这部力作,著者于2001年10月至11月参加“欧盟——中国知识产权合作项目”高级研讨班的学习;出席2001年11月开幕的“中国法学界与亚洲各国法学教育界论坛”及许多大型学术讨论会,直接参与对WTO规则和国际知识产权保护的研究活动;系统地研究了《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结果:法律文本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法律文件》,以及国务院、商务部公布的一系列有关法律法规文件;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尽可能全面地收集国内外WTO案件的判例。这一切都为该书的写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丰富的实践基础。这也是宋才发教授一贯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的集中反映。
中国从“复关”到“入世”,经历了长达15年的漫长历程。在2001年11月WTO组织的第四次部长会议上,中国最终被接纳进入WTO组织。宋教授的这部著作是在中国“入世”3年以后出版的,它是系统研究和总结WTO规则与中国法制改革的思想结晶。对中国而言,加入WTO组织既是难得的机遇更是严峻的挑战。不仅在“入世”前要认真研究WTO,今天这一研究仍然要继续深入。所有的研究都要为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开放服务,为中国经济在WTO规则下参与全球竞争提供理论武器。美国和欧盟屡次对中国企业举起反倾销的利剑,给我国造成了极大的麻烦和经济损失。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中国经济越来越深刻地融入世界,贸易争端、贸易纠纷将随之会越来越多。如何利用WTO规则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如何在WTO规则下构筑保护民族经济的法律防线,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宋教授这部著作的出版正好回应了时代的挑战,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价值、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特别是把它与其他研究WTO的著作相比,该书更打上了自身鲜明的学术烙印。
一是本书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学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这不是一部“百衲衣”式的作品,而是著者匠心独运、苦心孤诣的成果,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全书是著者对WTO规则与中国法律制度改革的深层次思考和建设性意见。著作没有停留在对WTO规则的一般阐释上,而是更多地着墨于中国的法律制度如何改革以适应WTO规则,展现了著者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深邃的理论眼光。譬如,在“WTO规则与中国贸易法律制度”这一部分中,著者论述了WTO规则与贸易法律的改革,包括我国的反倾销立法、反垄断立法、反补贴立法和税收制度的改革、贸易法制建设以至整个经济法的发展和完善。著者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独到的见解和主张,鞭辟入里、切中肯綮,对我国贸易法律制度的改革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二是本书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全书由WTO规则与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WTO规则与中国服务产业法律制度、WTO规则与中国生物资源保护法律制度、WTO规则与中国贸易法律制度、WTO规则与中国政府管理制度、WTO规则与中国司法制度等六大部分组成,共同构建了WTO规则与中国法律制度改革的理论体系。它以中国加入WTO组织后必须依法维护的合法权益、必须尽快改革和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及迫切需要回答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主线,分成41个专题进行系统地探讨和研究,全面地启解了人们的“思想结”。全书呈现了严密的理论体系、清晰的脉络线索和宏大的框架结构,是一部极有分量的学术力作。
三是本书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著者一贯主张理论要为现实服务,理论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尽管这是一部学术理论著作,但著者并没有钻进象牙之塔,而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融理论性和现实操作性于一体。著者在一个相当大的范围内尽可能全面地收集了国内外WTO案件的判例,并对此进行了引用和分析。譬如,在“WTO规则和中国商标权的法律保护”这一章中,著者引用和分析了9个案例,紧密联系社会实践和贴近现实生活。从全书六部分的构成到每部分章节的选题,著者都注意到现实生活的需要,所论述的都是迫切需要回答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在论述这些问题时,著者都做到了深入浅出,明白畅达,便于各方面人士研习和实务部门用来指导实践。
在本书的附录部分,收录了宋才发教授近年来发表的22部法学著作和161篇法学论文的题录。同本书的写作一样,这些丰硕的法学研究成果是他在承担了繁重的教学工作和繁杂的行政事务的前提下取得的。他勤于治学、笔耕不辍,始终把教学和科研看作一个学者的本分。面对《法制日报》和《人民法院报》记者的联合采访,他说:我没有超人的“魔力”,只不过比一般人更惜时一些,用鲁迅先生的话说,那就是把别人喝牛奶的时间挤来读书、钻研问题。宋才发教授经常用“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的名言来勉励弟子和青年学者,其实这句话正是他学术生涯的真实写照。


(黄伟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博士研究生、副教授,刘玉民系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法制宣传处宣传科科长、人民法院报北京记者站记者)

========================================= 本栏书评仅代表撰写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