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2013)丽莲商初字第99号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法院(2013-6-13)



    丽水市莲都区人民法院

    民事判决书

    ( 2013 )丽莲商初字第 99 号



    原告:沈 XX ,男, 1955 年 11 月 11 日出生,汉族,住 X 市 X 区 X 街。公民身份证号码: XXX 。

    原告:沈 XX ,男, 1983 年 7 月 8 日出生,汉族,住 X 市 X 区 X 街。公民身份证号码: XXX 。

    上述两原告的委托代理人(特别授权):方 XX ,浙江 XX 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叶 XX ,女, 1954 年 9 月 26 日出生,汉族,住 X 市 X 街道 X 路,现住 X 市 X 花苑。公民身份证号码: XXX 。

    被告:张 XX ,女, 1957 年 8 月 14 日出生,汉族,住 X 市 X 花苑。公民身份证号码: XXX 。

    委托代理人(特别授权):张 XX ,浙江 XX 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沈 XX 、沈 XX 与被告叶 XX 、张 XX 民间借贷纠纷一案,于 2012 年 12 月 25 日向本院起诉。本院受理后,依法由审判员詹强独任审判,于 2013 年 1 月 30 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因案件复杂,转换审判程序,依法组成由审判员李旭勇担任审判长,审判员詹强、人民陪审员吕规平参加评议的合议庭,于同年 5 月 3 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沈 XX 、沈 XX 的委托代理人方 XX ,被告张 XX 的委托代理人张 XX 到庭参加诉讼。被告叶 XX 经本院合法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沈 XX 、沈 XX 诉称: 2010 年 1 月上旬 ,原、被告达成借贷意向,并发生借贷关系,截至同年 4 月 17 日,两被告先后 9 次向两原告借款,共计借款人民币 17500000 元,归还借款本金计人民币 17500000 元,支付借款利息计人民币 144000 元(应付利息为 322400 元。原告自愿放弃该部分的未付利息)。

    2010 年 5 月 11 日 至同年 10 月 30 日,原、被告又多次发生借贷关系。同年 11 月 1 日,原、被告对借款进行了结算,被告共欠原告借款本金计人民币 4100000 元未还。当天,被告又向原告借了 4000000 元,合计借款数额为 8100000 元。原告归还了被告以前的全部借条,被告当场给原告出具 8100000 元的借条,借款人为被告叶 XX ,担保人为被告张 XX 。同年 12 月 8 、 9 、 14 日,原告又借给被告叶 XX 共计人民币 1400000 元。

    2010 年 5 月 11 日 至 2012 年 12 月 18 日 ,除 2010 年 5 月 11 日 前的借款本息未计外,两被告先后 15 次向两原告借款或担保,共计借款、担保人民币 16400000 元,已归还借款本金计人民币 10250000 元,尚欠借款本金计人民币 6150000 元,支付借款利息计人民币 1233900 元(应付利息为 5199250 元,按月息 2% 计算的利息为 3466167 元),尚欠借款利息 2232267 元,(按月息 2% 计算至 2012 年 12 月 18 日 )。两被告对于所拖欠的前述借款本息,在 2011 年 11 月 3 日 后长达一年之久只付了 10000 元借款利息。两原告向两被告催讨无果。为此,诉请判令: 1 、被告叶 XX 归还借款本金计人民币 6150000 元及该借款至 2012 年 12 月 18 日 止的未付利息 2232267 元(按月息 2% 计); 2 、被告叶 XX 自 2012 年 12 月 19 日 起按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同期同类贷款基准利率的四倍支付 6150000 元借款本金的利息,直到前述借款本金全部还清止; 3 、被告张 XX 对被告叶 XX 的前述借款本息承担连带偿还责任; 4 、两被告承担本案的一切诉讼费用。

    被告叶 XX 提供书面答辩称: 2010 年 11 月 1 日,被告叶 XX (借款人)与被告张 XX (担保人)出具给原告沈 XX 、沈 XX 一张借款 8100000 元的借条属实。但仅有原告沈 XX 汇给本人 4000000 元,沈 XX 没有实际汇款。所以,本人认为该借条项下的保证借款合同关系只有 4000000 元,本人也已归还 2086800 元。被告张 XX 也已经代为归还了 2200000 元。综上,答辩人认为,两被告已经还清了本案借条项下发生的 4000000 元借款的本息。原告的起诉完全无理,请驳回原告的起诉。

    被告张 XX 辩称: 1 、原告陈述模糊,法律、事实混乱; 2 、 2010 年 11 月 1 日,被告叶 XX 出具的借条数额是 8100000 元,但根据被告叶 XX 的答辩,实际借款是 4000000 元。被告张 XX 是担保人; 3 、被告张 XX 在借条上签名作担保时,写明 “ 以前借款结清本息 ” ,亦即被告叶 XX 向原告实际借款的是 4000000 元; 4 、根据叶 XX 提交的书面答辩状及提供的证据证明该 4000000 元借款发生后,分 14 次归还 2086800 元。被告张 XX 分三次共代为被告叶 XX 归还 2200000 元,债务已履行, 不存在欠款和担保事实。请求法院驳回原告的诉请。

    本案争议的焦点是: 1 、被告张 XX 担保借款数额多少; 2 、 2010 年 11 月 1 日,原告与被告叶 XX 重新设立借贷关系,实际借款是 8100000 元,还是 4000000 元; 3 、被告是否已归还借款本息。

    原告为了支持自己的诉讼主张,提供的证据有: 1 、原、被告身份证明,待证原、被告的诉讼主体资格; 2 、借条和银行的付款委托书、银行卡取款业务回单、银行存款回单、银行对私帐户明细对帐单,待证原、被告之间的借贷关系的事实; 3 、原告自制还款清单两份,待证 2010 年 1 月 15 日至 2010 年 4 月 17 日,被告叶 XX 、张 XX 曾向两原告借款 17500000 元的事实,以及 2010 年 5 月 11 日至 2012 年 12 月 18 日向原告借款 16400000 元,收回被告叶 XX 的借款本金是 10250000 元及利息 1233900 元。 1000000 元的借款是汇给被告叶 XX ,银行对帐单序号 232 。 2010 年 5 月 19 日打给叶 XX1000000 元,付款委托书,付款人原告沈 XX ,收款人是被告叶 XX 。原告的证据编号就是这个意见,其中 2010 年 8 月 26 日 500000 元,原告一共借给被告 16400000 元,收回 10250000 元本金及 1233900 元的利息。两被告自 2010 年 5 月 11 日至 2012 年 12 月 18 日,尚欠两原告借款本金 6150000 元,利息 2232267 元; 4 、共同投资协议书,待证两被告于 2009 年 10 月 29 日开始共同投资理财。被告张 XX 质证认为: 1 、 原、被告约定的利率违反法律规定,原告虽然在诉请中作了调整,即按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基准利率的四倍计算,但没表明从何时开始,尤其是以前的本息结清是如何计算; 2 、原告的自制清单、两份协议书,不属于本案的诉请,且无关联性; 3 、 原告的清单对资金性质的描述,是一面之词, 不予认可; 4 、 2010 年 11 月 1 日之前的资金往来与本案无关联性。被告叶 XX 未予质证。

    被告叶 XX 、张 XX 提供的证据有: 1 、被告叶 XX 的还款凭证 14 份和给付还款凭证 3 份,待证 2010 年 11 月 1 日,三方签订借款合同后,被告叶 XX 曾分 14 次共计归还人民币 2086800 元; 2 、被告张 XX 的银行凭证,待证被告张 XX 代被告叶 XX 还款 2200000 元。原告质证认为: 1 、被告提供的张 XX 三份凭证的真实性无异议。原告自制清单已经有记载, 2010 年 12 月 24 日的 1000000 元,原告收到本金 1000000 元; 2 、 2011 年 2 月 12 日的 200000 元,原告已经计算在内; 3 、 2011 年 1 月 4 日的 1000000 元,原告已经归纳,统计时以 750000 元为本金, 250000 元为利息,都算在 10250000 元账内; 4 、叶 XX 的 2080000 元,原告也计算在内,但 11 月 5 日是没有统计。 2010 年 11 月 24 日,原告收到 50000 元。对归还的数额没有异议。

    本院认定:原告提供的关于当事人诉讼主体资格的身份证明、借条、 2010 年 11 月 1 日的银行凭证,被告提供的银行凭证及收条,来源和形式合法,内容真实,与本案相关联,确认为认定本案事实的依据。原告提供的其他银行凭证和自制的清单,仅能证明与被告叶 XX 之间的经济往来,不能证明与本案存在法律上借贷、担保的联系事实;共同投资协议书,不能证明两被告是本案的共同借款人。

    经审理,本院认定:原告与被告叶 XX 自 2010 年 1 月起发生借贷关系。 2010 年 11 月 1 日,原告与被告叶 XX 对先前的借款数额进行了结算,被告叶 XX 尚欠原告人民币 4100000 元。同日,被告叶 XX 又向原告借款 4000000 元,加之先前未还的 4100000 元,共计 8100000 元。被告叶 XX 、张 XX 与原告沈 XX 、沈 XX 设立借贷、担保关系。被告叶 XX 出具借条,约定:被告叶 XX 向原告借款 8100000 元,月利率 30‰ ,借款期限至同年 12 月 31 日止。被告张 XX 在该借条上以其履行债务的保证人身份签名,并注明 “ 以前借款结清本息 ” ,约定担保期限至主债务到期之日二年内。同日,原告沈 XX 通过银行转给被告叶 XX 的银行账户 4000000 元。借款后,被告叶 XX 先后 13 次通过银行转账和现金支付给原告共计 2086750 元(其中, 2010 年 11 月 5 日 45400 元,同年 11 月 24 日 50000 元,同年 12 月 3 日 193000 元,同年 12 月 6 日 1000000 元,同年 12 月 20 日两笔共 89500 元,同年 12 月 21 日 100000 元, 2011 年 1 月 18 日 500000 元存入原告沈 XX 账户, 2011 年 1 月 19 日 58850 元, 2011 年 10 月 10 日 16000 元, 2011 年 11 月 3 日 10000 元, 2011 年 12 月 21 日 4000 元, 2012 年 1 月 15 日现金归还 10000 元, 2012 年 10 月 24 日 10000 元);被告张 XX 通过银行转账支付给原告 2200000 元(其中, 2010 年 12 月 24 日 1000000 元, 2011 年 1 月 4 日 1000000 元, 2011 年 2 月 12 日 200000 元)。以上合计,被告叶 XX 、张 XX 共归还 4286750 元。

    本院认为:被告叶 XX 、张 XX 与原告沈 XX 、沈 XX 设立的 8100000 元借贷、担保关系,是双方当事人真 实意思表示, 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规定,双方之间的借贷、担保关系成立,双方均应按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两 被告已先后共同归还共计人民币 4286750 元,剩余的 3813250 元未归还,两被告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两被告主张已清偿债务,并无证据予以证明;被告张 XX 以借条上注明的 “ 以前借款结清本息 ” 为由,抗辩并否定实际担保债务 8100000 元,亦无证据予以证明,且借条上的数额明确,应承担举证不能的不利后果。本院对被告的上述抗辩,不予支持。原告与被告叶 XX 如有存在该起借贷关系以外的其他借贷纠纷,可另行主张权

    ===================================================
    声明:
    本站收录的二十万件裁判文书均来自法院官方网站公开信息,
    本站裁判文书栏目不会接受任何个人或企业提供的裁判文书。
    如您认为内容涉及个人或企业隐私,要求修改或删除的,
    请将网址发邮件至:
    我们将在一个工作日内和您联系妥善处理
    ===================================================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