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出版信息>>出版信息阅读     图书书名查询:

司法考试用书市场更加“深沉”了

本报记者杨芸

今年的国家司法考试将于本月中旬拉开序幕,而不久前刚结束的司考报名工作结果显示,此项考试的规模在进一步扩大,报名参加今年国家司法考试的人数已经达到24.4万人,比去年增长了25个百分点。考生人数如此大幅度的增加,对已经相当繁荣,而竞争也异常激烈的司法考试用书市场来说,自然是一个好消息。这两年司法考试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图书出版相当“火热”。虽然期间问题频生,焦点迭起,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司法考试用书在市场上已俨然形成相当规模。从今年的情况看,表面的“新意”也许并不多,但所显示出的现象和问题更为深层,人们对它的思考也更加深入。

出版繁荣之下品牌为王

据介绍,与去年相比,今年司法考试的各个科目都新增加了一些内容,考试热点也有所变化。这些新内容和热点为考生所重视,也成为今年司考用书用以吸引入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法律出版社的相关编辑认为,一般而言,每年的考试大纲都会有一些调整,考试内容和侧重点与上年比也会有所变化,考试用书要紧紧扣住新的变化,对内容做成相应调整,这是保证质量的一个基本要求。而要在竞争激烈的考试市场中站稳脚跟,更重要的是还要讲究出版的规模效应,品牌效应等,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做好选题策划、宣传推广等工作。近年来,出版社大力比拼的,正是在这些方面。

目前,许多学生和教师都用“眼花缭乱”。“汗牛充栋”等词来形容司法考试用书种类的繁多。但是,根据统计和分析,还是可以整理出这些图书的出版脉络。首先,推出司考用书的出版社很多,分布也很广,但从比较知名的来说,专业社里有法律出版社(其权威性和影响力排在首位)、中国法制出版社、人民法院出版社等,大学社里北大出版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人大出版社、北邮大出版社这两年风头也很劲;而其他社会类出版社里的东方出版社、宇航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九州出版社等也颇有一些自己的品牌产品。

其次,目前市场上的司法考试用书可以分为四大类别:教材、辅导用书、光盘和全真模拟试题。教材是指司法部编的大纲,辅导书以及法律法规汇编,法律社和法制社在这方面占绝对优势,其他三种则是出版社市场争夺的主要内容。为此,有“势力”的出版社一般都十分重视打造品牌,成系列推出图书,并以鲜明的标识凸显自己的特点,如宇航版的司法考试导航系列,法院版的专题讲座系列,法律版的应试指导系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社的“直通车”系列等等,名目繁多。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国宇航出版社的《司考要点分科演练》丛书和《司法考试命题思路与自测套题》,因其装帧设计被形象地称为“金腰带”和“红腰带”,从而自发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品牌标识,可见其在考生中的影响力!

供需矛盾之中质量优先

司法考试用书出版这两年的确日趋繁荣,但是问题和矛盾也层出不穷。出版和使用的供需矛盾主要不是指品种和数量,而集中体现在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上。虽然前两年的盗版现象吸引了多数人的眼光,质量问题似乎大部分是不法分子造成的。但实际上,激烈市场竞争下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小觑。在记者的采访中,多数司考用书的出版者都承认,目前的司法考试用书质量良莠不齐,图书市场的规范性比较差。一些出版社对这种鱼龙混杂现象也颇为头疼,有的出版社则干脆在这方面做文章。今年的司考用书出版中,中国法制出版社的“指南针”系列辅导书十分引人注目,他们大张旗鼓地抨击司考用书市场的种种不规范现象,并为他们的图书推出了所谓“作者承诺”——作者需要在书中签字郑重声明:“署有本人名字的内容均由本人亲自编著”。

饶是如此,许多考生对司考用书的质量还是批评不断,甚至有把出版方和销售商告上法庭的。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土认为,目前的司考用书在宣传上做足噱头,打的都是名师,名校的牌子,但是有些图书的实际内容甚至都没有跟进大纲的变化。这两年此类图书策划多采取出版和培训捆绑的形式,突出名出版社和名培训机构的双重品牌效应。但实际上,这样的图书也可能给人造成一种急功近利的印象,尤其对某些出版社而言,反而影响了其权威形象,影响了其产品的推广。
(本报记者杨芸)

来源:《现代教育报 教材周刊》2005年9月2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