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馆>>出版信息>>出版信息阅读     图书书名查询:

发行剥离又上市融资 高教社打造“蓝色发行”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月15日,“云南蓝色畅想书城”在昆明正式开业,这家营业面积接近5000平方米、主营高等教育图书的书城,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教材类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高教社)“发行蓝图”中规模最大的一家。

发行独立

杨松涛身兼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和北京蓝色畅想图书发行有限公司总经理,他称高教社的“发行蓝图”将分为四步。

首先,将原有高教社的发行机构剥离,成立股份公司,由高教社控股,广泛吸纳业内外资金。2003年10月注册的北京蓝色畅想图书发行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蓝色畅想),注册资金3000万人民币,其中高教社占51%的股份,其余部分目前是由中煤融资持有,杨松涛表示下一步还将增资扩股。

随后,在全国设立15家分公司,由北京蓝色畅想控股,与当地经销商联合成立。据介绍,合作方以民营经销商为主,但不少新华书店也表示出了合作的意向。目前已经在广东等地成立了10家子公司,另外5家分公司已经进入筹建阶段。

“各地分公司不直接参与销售,其主要职责是加强对分销商的管理,打击盗版、控制串货和恶性竞争。”杨松涛说,现在很多高校教材科采取招标制,经销商之间的竞争相当激烈,由此引发了跨省提货等诸多恶性竞争的行为,销售渠道十分混乱。

回款周期长是时下出版社普遍面临的难题,据杨松涛介绍,蓝色畅想分公司对于新加盟的经销商采取现款交易,并对经销商进行信用评级,根据信用等级给予授信额度,尽可能规避金融风险;

第三步是在各地设立蓝色畅想书城,开拓终端市场。蓝色畅想书城同样以北京蓝色畅想控股,合资对象主要是当地高校。例如山东泰安的“蓝色畅想”是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而刚刚开业的云南蓝色畅想书城则是与云南师大联姻的结果。同时将在一些重点大学设立新书展览室,免费赠送新书,“在图书订货会的功能逐渐减退以后,高教出版社需要这样一个展示自己新产品的窗口”。

而最后,公司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是希望运营两年后上市融资。

两大问题

事实上,出版社将其发行业务剥离出来,建立一个全国的发行渠道,高等教育出版社并不是第一家。

据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孙宝寅介绍,20世纪80年代末,16家中央级出版社为弥补新华书店发行系统的萎缩建立了“十六联”,互相代理书籍的发行业务,并试图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具有全国规模的发行网络。但是由于缺乏内部的整合,各个出版社都有自身的利益诉求,“十六联”只是一个发行渠道联合的外壳,并无市场终端,发行最终还是依赖新华书店。最后这个联盟不了了之。

对于高教社的“蓝色畅想”模式,孙宝寅认为拥有终端算是一个比较好的出路,但也存在其他问题。

“蓝色畅想是一种树枝状的结构,从总公司-分公司-代理-物流,每一层都有成本的摊入,相比较原有的发行程序———网络、电话沟通,发书———要复杂很多。这也就决定了如果蓝色畅想在发行高教社的图书外必然要拓展业务以支撑庞大的成本。”

此外,“大学教材学术性强,专业化、有针对性的推销是非常困难的,这就对发行人员的素质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孙宝寅举例,南方某大学教授编写了一本自动化方面的学术专著,开始新华书店征订结果只有50册,结果作者亲自去书店推销,新华书店的经理一下就跟他要了150本书。(记者 马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