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导言:投资中国:机遇与风险并存 第一章 外商投资视野中的法律风险 第一编 进入风险 第二章 外商新设投资法律风险 第三章 中国外资并购法律环境与风险 第四章 受限产业投资的特殊方式与法律风险 第二编 运营风险 第五章 外商投资政策性风险 第六章 中外合资企业法人治理困境 第七章 新税法环境中的外商投资税务风险 |
第八章 外商投资中的土地风险 第九章 外商投资企业的劳动法律风险 第三编 行业风险 第十章 外商投资民办教育的法律模式与风险 第十一章 外商投资中国水务市场的法律风险 第十二章 外商投资保险业法律规则与风险 第四编 超越风险 第十三章 外商投资法律风险管理与控制 第十四章 外商投资法律风险与纠纷救济 参考文献 |
久经争论之后,花旗牵头的财团于最近签署了股权认购协议,被宣布为广东发展银行(GDB)竞购战的胜利者,而更富戏剧性的凯雷对建筑机械制造商徐工的竞购战,尽管其条款与当初有不少调整,但最近也会获得监管机构批准。2006年11月14日出版的英国《金融时报》以“美公司通过中国耐力考验”为题进行了评论,称两家集团就其在中国拟议进行的收购与中国各级官僚机构展开没完没了的讨论后,都将通过“耐力考验”。特别是在2006年暑期的反外资大讨论之后,在中国,对外资的考验更是随处可见,除了耐力,还有判断力、适应力等等更多方面的考验,或者说测验。而给外资带来考验的始作俑者,除了极其缓慢、不甚透明、令人备受折磨的决策过程外,更有复杂且不健全的法律制度。 陈志武 |
外商投资是伴随中国经济成长的一支重要力量,一方面中国优异的经济增长业绩和广阔的市场容量“诱使”外资大举来华,另一方面外商投资也迎合了中国自身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客观需要。因此,外商投资蓬勃发展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外商投资的繁荣景象,掩盖了它风险性一面。而笔者作为律师,在办理外商投资法律业务,特别是在处理外商投资纠纷中,时时刻刻在感受着无处不在的法律风险。这促使我尝试将此整理成书,系统地揭示外商在华投资可能面临的多样化法律风险。正如苏力先生所言“每一个人的社会感悟都具有独特性”,窃以为,作者对外商投资法律风险长久的观察,以及粗浅的司法实践积累,可以为利益相关者认识、了解、处理相关风险提供一点线索和一个视角,或者至少可以引起人们对外商投资法律风险的警觉意识。 本书意在多角度揭示外商投资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从体例安排上,大致从外商投资法律风险的一般认识、外资进入风险、外资企业运营风险、特殊行业投资风险、超越风险的一般方法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观察与探讨。从内容上,本书更多地侧重于揭示风险,指出了外商投资过程中诸多环节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点,在作者对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有比较成熟思路,或实践中对此有比较成熟模式的问题上,提供了初步的答案,更多的情况下,则仅仅是“提出问题”,这首先当然受制于作者学识浅薄和时间有限;其次,我认为,只要问题得以发现,总会有更智慧的人将其解决,对于我比较隔膜的问题,没有必要打破分工,导致思考上的不经济;再则,有些风险,可能是固有的,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或无法通过正常的法律和非法律手段解决,比如政府征收险和宏观调控领域中的政策性风险。 诚如汤因比所说:“人类观察者不得不从他本人所在的空间某一点和时间某一刻上选择一个方向,这样,他必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是成为人的一部分代价。”作者在本书中所作的工作也是从个人的角度,对当前实践中外商投资法律风险从几个方向进行非系统性的观察,以提供一些对该问题的个人化体悟。 作者后学后进,书中浅薄、错漏之处在所难免,端赖有心者不吝批评指教。 李寿双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