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号:99725
- 书名:认罪案件庭审证据调查方式的特殊性研究
- 作者:步洋洋
- 出版社:北大
- 出版时间:2025年6月
- 入库时间:2025-7-6
- 定价:66
图书内容简介
本书系作者主持的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的结项研究成果。认罪案件庭审证据调查方式的特殊性研究兼具时代内生与实践外化的双重需求。此一命题因关涉诉讼模式、诉讼程序、诉讼目的与诉讼证明,系属实然省察与应然证成、域外智识和本土语义,融贯认罪认罚从宽与审判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等多重因素而呈现出或隐或显的复杂性与复合型特征。有鉴于此,本书基于诉讼模式论、诉讼程序论、诉讼目的论和诉讼证明论等多重视角证成、省思认罪案件庭审证据调查方式的特殊性对认罪案件中庭审证据调查方式的特殊性。研究对象主要涉及认罪案件中庭审证据调查的基础理论、方式方法、域外镜鉴、实践运行、体系建构及配套完善等多个方面。
图书目录
"目 录
序 言
第一章 庭审证据调查方式的基本范畴
第一节 刑事庭审的概念、功能
一、刑事庭审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二、刑事庭审的功能
第二节 庭审证据调查的基本方式
一、实物证据的庭审调查方式
二、人证的庭审调查方式
第三节 认罪案件庭审证据调查方式的特殊性因由
一、职权式诉讼模式与协商性诉讼模式的竞合
二、简化审理程序所系属的确认式庭审样态的外化呈现
三、建构以“共识性正义”为内容具有未来面向的诉讼目的
第二章 认罪案件庭审证据调查方式的实然省察
第一节 建立在认罪认罚具结书之上的认罪要义审查
一、认罪认罚具结书之笔录性质证成
二、认罪认罚具结书之庭审审查省思
三、认罪认罚具结书之司法适用面向
四、结 语
第二节 围绕认罪口供展开的庭审证据核验
一、认罪案件中口供适用的逻辑证成
二、认罪案件中口供适用的应然限度
第三节 以量刑为核心的法庭审理之义
一、量刑建议精准化与认罪认罚从宽的因应关系
二、量刑建议精准化的基本价值预设与多重理论质疑
三、时代转型语义下量刑建议精准化的论理阐释
四、方法论视角下量刑建议精准化的本土优化路径
第三章 诉讼模式论下的认罪案件庭审证据调查
第一节 刑事诉讼模式的基本范畴
一、刑事诉讼模式理论的演进
二、刑事诉讼模式的判断标准
第二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之诉讼模式归属论
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模式的归属论争
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模式归属的价值功用
三、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模式归属的判断界定
四、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所属模式的正当性证成
第四章 诉讼程序论下的认罪案件庭审证据调查
第一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简化审理程序的内在联系
一、简化审理程序的基本范畴
二、我国简化审理程序的渐进形成
第二节 我国刑事简化审理程序的规范及实践省察
一、刑事简易程序
二、刑事速裁程序
三、部分地区试点实行的全流程刑事案件速裁程序
第三节 简化审理程序下的庭审证据调查
一、简化审理程序与庭审实质化的同一性省察
二、简化审理程序下庭审证据调查的实然问题
三、简化审理程序下庭审证据调查的应然省思
第五章 诉讼目的论下的认罪案件庭审证据调查
第一节 认罪案件庭审证据调查的价值动因
一 、以公正和效率为核心的庭审价值谱系
二、认罪案件法庭审理的价值特异分析
第二节 认罪案件法庭审理中的被告人反悔权
一、法庭审理中被告人认罪撤回的本质重述
三、法庭审理中被告人认罪撤回的三重效用
四、赋权与规制 :法庭审理中被告人认罪撤回的应然走向
第三节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上诉权与抗诉权的关系论
一、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上诉权与抗诉权的实然省察
二、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上诉权与抗诉权关系的应然证成
三、控辩关系视阈下上诉权与抗诉权的衡平
第六章 诉讼证明论下的认罪案件庭审证据调查
第一节 认罪案件庭审证据调查中的自由证明
一、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理论概述
二、认罪案件法庭审理中自由证明何以适用
三、认罪案件法庭审理中自由证明如何适用
第二节 认罪案件庭审证据调查中的印证证明
一、印证证明于认罪案件中的理论概述
二、印证证明于认罪案件中的适用因由
三、印证证明于认罪案件中的适用样态
四、印证证明于认罪案件中的适用完善
第三节 认罪案件庭审证据调查中的主观化证明
一、客观化与主观性证明的关系
二、主观化证明的基本范畴
三、主观化证明于认罪案件法庭审理中的适用现状
四、主观化证明于认罪案件法庭审理中的适用优化
第七章 认罪案件庭审证据调查方式的优化完善
第一节 认罪案件庭审证据调查方式的本体优化
一、观念层面 :走出口供中心的认知误区
二、立法层面 :确立形式与实质相结合的笔录类证据审查模式
三、司法层面 :规范主观化证明方法的司法适用
第二节 认罪案件庭审证据调查方式的配套完善
一、建立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的控辩协商制度
二、确立中国式的审前证据开示制度
三、保障认罪案件中律师帮助的实质性
四、完善认罪认罚具结书形成过程中的程序保障机制
五、强化认罪案件审判程序下刑事法官的庭前阅卷职责
参考文献
一 、中文文献
二、英文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