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中国资本市场在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二是新《企业破产法》的颁布。股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完成使中国资本市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上市公司数量不断增加,沪深股市成交量屡创新高,资本市场呈现出繁荣景象。但是,繁荣景象的背后却有大量的“垃圾股”、“问题股”长期充斥中国股市,这些不良股票代表的公司占据着股票市场大量的宝贵资源,使大量早已符合条件的优质公司难以顺利进入股票市场,出现了类似货币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股票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受到了严重破坏。新《企业破产法》的颁布解除了上市公司破产的法律障碍,也给国内大量的濒临破产的上市公司带来了很多选择。这些公司要解决其困境,主要有以下选择:一是隐瞒企业真实信息,进行盈余管理行为,尽量推迟破产申请;二是进行庭外债务和解;三是申请正式破产。
那么,这些困境公司是否会选择正式破产呢?其选择与否的动机是什么?如果选择破产,是选择策略性破产还是选择非自愿性破产呢?其破产申请时机如何选择?依据新《企业破产法》第2条的规定,债务人不仅在已经发生破产原因时,而且在可能发生破产原因时就可以申请启动重整程序。挽救企业的时机大大提前,困境上市公司会在什么时候申请破产重整呢?是选择破产重整、破产和解,还是破产清算?各利益相关者又会如何抉择?什么样的企业有挽救价值?如何对其进行价值评估?上市公司破产选择的机会主义与效率各有多大?如何鉴别借重整之名行破产逃债之实?是否会出现滥用重整的现象呢?
如何解释和预测诸如此类的破产决策选择问题,是关系社会资源能否正确配置的重要课题,也是关系我国股票市场能否健康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濒临破产的上市公司很多,这些公司的出路问题涉及到资源的配置效率及股东、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债务企业甚至是社会公众的利益。上市公司破产一直是中国证券市场的一个难题,新《企业破产法》刚刚公布实施,急需相关的指导性意见。国内围绕困境上市公司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困境的预警、资产重组和股权结构的关系、资产重组的绩效、产生财务危机的原因以及PT和ST之后的生存方式等方面,对于上市公司处于困境后的出路研究得很少,更没有对准破产上市公司破产选择行为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如果能够从效率的角度分析指导准破产上市公司进行破产选择,并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将有助于优化股票市场,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这对于进一步完善财务困境理论、行为财务理论、时机选择理论及资源配置理论也将具有重大意义。
正是基于上述基本认识,我选择了上市公司破产选择行为及其效应这一问题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完成的。
本书借鉴和吸收西方现有研究成果,对中国准破产上市公司的出路选择做一较为系统的理论分析,构建中国上市公司破产选择的概念框架;分析与上市公司破产相关的各种选择行为,并对破产选择行为带来的效应进行理论分析及经验研究,给中国准破产上市公司及其利益相关者进行破产选择提供理论指导和现实依据,并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上市公司制度建设尤其是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制度的建设和有效实施提供政策建议。
本书出版之际,我要感谢的是我的导师傅代国教授。先生对于现代会计学理论及实务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本书从选题到提纲到最终定稿,得到了先生的悉心指导,倾注了先生大量的心血。谨以此书献给我的恩师傅代国教授!
我还要感谢家人对我一贯的支持。此书的出版也作为我对他们多年付出的一份回报。
由于时间、精力、能力及笔者掌握资料等诸多因素限制,本书的研究尚存在不少的缺陷及其他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望学界同仁和读者朋友给予指正。
杨秋波
2008年7月于成都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