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号:36422
- 书名:儒教与道教(全译彩图本)
- 作者:(德)马克斯·韦伯
- 出版社:人民日报
- 出版时间:2007年6月
- 入库时间:2008-10-21
- 定价:48
图书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历史著作,全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即“城市、君侯与神”,“封建俸禄制国家”。“行政管理与农业制度”,“自治、法律与资本主义”。第二部分论述了中国社会正统的价值体系——儒教。韦伯认为中国的士人阶层“无疑是中国的统治阶层”,他们所代表的正统的价值体系就是儒教,儒教“纯粹是俗世内的一种俗人道德”,“它只不过是为受过教育的士人确立政治准则与社会礼仪的一部大法典。”第三部分“道教”。韦伯认为道教受到儒教的排斥,在中国被视作异端,不过,韦伯认为道教和儒教尽管是对立的,但是它们同样信奉传统主义。
本书探讨的核心问题是中国具有发展资本主义的若干有利的客观条件,但最终未出现资本主义的变革的原因。韦伯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成功的发展出像西方那样的资本主义,使因为缺乏一种宗教伦理可以作为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的杠杆。不管是道教还是儒教,都不可能成为这样的杠杆。
图书目录
编译者语
马克斯·韦伯 传略
童年时代
求知
重返柏林
学者风范
变故
永远的博学家
韦伯年表
儒教与道教
第1章 城市、君侯与神
货币制度
城市与行会
同近东比较的君侯管理与神明观
中央君主的卡里斯马大祭司地位
第2章 封建俸禄制国家
分封制的世袭卡里斯马特征
重建官僚制的统一国家
中央政府与地方官
徭役与捐税
官员俸禄与税收包干
第3章 行政管理与农业制度
封建制度与财政制度
军队制度与王安石的变法试验
对农民的财政保护及其对农业制度的影响
第4章 自治、法律与资本主义
没有资本主义的依附关系
宗族经济与祖宗崇拜
宗族组织
乡村自治
经济关系的宗族制约
法律的世袭结构
第5章 士等级
士的文化政治特征
《诗经》《春秋》与孔子文化精神
科举制度的历史及演变
儒学教育在社会学教育类型中的地位
士的等级特征
君子的儒学教养
官员的威望
经济政策观点
士与独裁制和宦官的持久斗争
第6章 儒教的处世之道
官僚制与教权政治
自然法与法律逻辑形式的欠缺
缺乏自然科学的思维
儒教的本质
儒教的入世性
礼的中心概念
孝
经济信念与拒斥专门人才
孔子的思想
经典的意义
正教的历史发展
早期儒教的悲歌
儒教的和平主义本质
第7章 正统与异端(道教)
中国的教义与礼仪
隐居修道与老庄
神秘主义的实际结论
正统与异端的学派对立
道教的长寿术
道教的历史发展及文化特征
巫术的理性系统化
道教的伦理
佛教在中国的一般地位
中国正统与异端伦理的传统主义性质
中国的教派与异端迫害
太平天国起义
发展的结论
第8章 儒教与清教
两个标准和教派
儒教的现世性和不渝的巫术传统
中国人的民族素质
无处小在的礼仪
儒教的社会伦理
清教的得救理论
儒教与清教的伦理比较
两种伦理精神之分析
资本主义发展的比较结论
述评:韦伯与《儒教与道教》
伟大的社会学家
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
韦伯笔下的儒教与道教
韦伯命题与中国命题
当代学者对韦伯“命题”的反思
马克斯·韦伯是一位罕有的天才式人物。作为欧洲文明之子,韦伯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其思想可谓博大精深,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在那么多的领域同时作出那么大的贡献。到西方去读书,不管你学习社会科学的哪门学科,似乎都与韦伯有关:政治学要读韦伯,社会学要读韦伯,经济史要读韦伯,法律社会学则非读韦伯不可,历史学方法论也离不开韦伯。
近百年前,马克斯·韦伯已经看到了现代社会中个人安身立命的悖谬,他从列夫·托尔斯泰的问题中看到现代人对整体性意义丧失的焦虑,又从尼采的思想中看到承担终极意义之丧失、价值分裂和意义歧义的可能,从而开启了一条自由主义的文化现代性的研究范式与思想路线,却不仅仅是奠定了理解的社会现代化研究的社会学。
韦伯是横跨多个学科的社会科学大师,他的学术领域,从对当时德国经济社会问题的经验研究,扩展为对西方社会转变的历史研究,再引申到对西方与非西方社会的比较研究。这些研究,表现出了揭开人类社会所有奥秘的勇气;相应的研究成果,统统被后人视为理论经典。韦伯重点研究了西方社会的理性化过程,这一历史过程的核心就是“祛魅”。所谓“祛魅”,实际上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剥去迷罩在人类社会现象上的神化或魔化的种种光环。韦伯注意到了理性化并不只有一种西方式形态,在中国、印度等非西方国家,同样存在理性化形态。但是只有西方式的理性,才能发育出资本主义,它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方向。在强调理性的同时,韦伯又十分重视文化领域和精神领域的情感、信仰等因素。韦伯认为西方理性化的动力,来自于社会理性化与人的自由化之间的复杂张力。
中国学术界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引介韦伯思想,很快成为我国学人瞩目的理论热点,理性化、祛魅、合理化牢笼、行为类型、统治类型、法律类型、意图伦理与责任伦理等理论概念和投入理解、理想类型、价值中立与价值无涉等方法论名词风靡于中国知识界。韦伯及其比较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成为中国学术研究中最重要的视角。
韦伯思想对于中国思想界的冲击,不仅是他的新教伦理的命题(即韦伯命题),同时还有体现他的“中国命题”的《儒教与道教》。此书的目的,是要证明中国之所以没能成功地发展出理性的近代资本主义,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一种特殊宗教伦理作为不可或缺的行动伦理。
韦伯关于中国传统的分析富有说服力和洞察力,因为他是在用自己的心和生命体验去从事中国研究。
当今,“韦伯学”已经成为一门名副其实的显学,牵动着西方与东方众多思想者的心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