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在脑子里嘀咕了很久的题目。每当看到喜欢的或者不怎
么喜欢的文章,都会想到它。中国古代人写文章是很讲究的,现代人好
像已经投了那分兴致,有味道的文章于是也就稀罕了。《茶座》之所以
受到欢迎,我想可能是它散发的某种“味道”吸引一些人.
这味道大概就是那种透着自然与恬淡的谈吐。思想、见解自然是
主要的,情感和意趣亦不能少。写文章看文章是累人的事,谈话、聊天
则被看作休息和放松.然而有意思的是,不少大作品竟然就是这么聊
出来的。自古以来就有“笔谈”之说。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思想家沈括就
有著名的<梦溪笔谈}。笔谈就是用笔说话。把自己的文章或书籍名之
曰“笔谈”,不过就是为了拉近和读者的距离,有直抒胸臆不修饰不做作
的意思。我们这本小书叫它“茶座”,其用心亦在于此.希望社会学界以
及对社会学乃至社会学所关注的社会现实有兴趣有见解有话要说的朋
友,能在这个不大的地方谈天说地,一吐心曲。眼下这儿好像不缺少斯
文,缺的可能是一点直接,一点痛快,一点小中见大,几分幽默和热闹的
气氛.
宋代大诗人杨万里对什么是诗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诗要去
文,去意,去理。很玄。我们《茶座》的文章怕是除了再“有”点什么外、更
需要的也可能是“去”点什么吧!
我喜欢听大师讲座,又特爱和百姓拉家常。我总觉得二者有一个
相通共有的东西,那就是真切和朴实。大师之大,好像不仅在其高深.
还在于他能把高深化为平实,用最简洁最普通的语言把自己的主张说
给人们听。这里面肯定会有例外,但至少我看到的和我能理解的大师
是这样的。百姓的家长里短,那是近乎赤裸的,更令人陶醉。我想我们
的<茶座》里应该弥漫着这样的气息。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