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号:31826
- 书名:德国哲学通史(共3卷)(同济.德意志文化丛书)
- 作者:[法]高宣扬著
- 出版社:同济大学
- 出版时间:2007年5月
- 入库时间:2007-11-28
- 定价:89
图书内容简介
德国哲学是西方哲学的精华,也是许多伟大哲学家的基本理论的真正思想源泉。德国哲学史,不论对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对西方整个哲学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践意义。20世纪以来,特别是欧盟扩大以后,德国哲学更深刻地影响法国、英国和美国等其他西方国家的思想文化,进一步显示它的特殊历史地位。 这套《德国哲学通史》(三卷本)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单独地把德国哲学的发展作为专门的研究和论述对象,作者历经30年的辗转曲折的研究历程,根据近40年来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在德国、法国、英国和美国原地,大量收集第一原始资料,深入分析及重估有重大争议的历史和理论问题,试图改变传统哲学史的某些片面看法,推陈出新,集中地系统探索德国哲学自8世纪至今1200多年的演变发展过程及其现状。
图书目录
自序………………………………………………………1
卷首语………………………………………5
第一卷
第一章德国哲学的史前期…………………15
第一节拉班·莫尔及其富尔达学派………15
第二节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复兴……………18
第三节神秘主义的发展……………………21
第四节埃克哈特的神秘主义及其
继承者………………………………27
第五节库萨的尼古拉………………………33
第二章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43
第一节路德…………………………………47
第二节闵采尔………………………………55
第三节最早的法哲学理论…………………58
第四节对神的启示的继续质疑……………63
第五节17世纪启蒙思想的发展……………7()
第三章莱布尼兹与启蒙…x………………77
第一节莱布尼兹与启蒙……………………77
第二节德国启蒙时代概述…………………82
一、第一阶段…………………………………82
二、第二阶段…………………………………88
三、第三阶段…………………………………101
第三节启蒙的内在矛盾及反启蒙思潮……118
一、启蒙与反启蒙的相互渗透性……………118
二、关于启蒙的论战…………………………124
三、哈曼对启蒙的批判………………………131
第四节莱布尼兹生平与基本著作…………150
第五节人类理智新论………………………157
第六节单子论………………………………158
第七节神正论………………………………162
第四章康德哲学…………………………165
第一节康德哲学的基本问题………………165
第二节康德的前代人和同时代人…………169
一、时代的一般特征…………………………169
二、克里斯蒂安·托马西乌斯………………"173
三、沃尔夫及其学派…………………………174
四、门德尔松…………………………………177
五、雅可比……………………………………悄()
六、菜茵霍尔德………………………………183
七、舒尔泽……………………………………184
八、索罗蒙·麦蒙……………………………185
九、约翰·尼古拉·特藤……………………186
十、莱辛和赫尔德……………………………186
十一、哈曼及其他……………………………187
第三节康德生平及其思想发展过程………188
第四节康德的批判原则……………………199
一、批判的原本意义…………………………199
二、近代哲学的批判精神……………………200
三、康德的批判原则…………………………202
第五节康德批判精神在德国古典哲学中
的影响………………………………214
第五章 康德与黑格尔之间的哲学…………219
第一节德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和发展………219
第二节费希特………………………………221
第三节谢林…………………………………229
第四节浪漫主义哲学……………………235
一、浪漫主义与启蒙运动的三重穿插
关系………………………………………235
二、浪漫主义的含糊性及其创作灵活性……236
三、浪漫主义文学与哲学的交互结合………239
四、浪漫主义与神秘主义的关系……………241
五、浪漫主义的人文精神……………………242
六、浪漫主义的语言观………………………244
七、高特舍特的浪漫主义……………………246
八、浪漫主义与历史哲学……………………247
九、赫尔德的浪漫主义………………………249
十、席勒的浪漫主义美学……………………252
十一、荷尔德林对浪漫主义的贡献…………254
十二、德国浪漫主义的三大阶段……………257
十三、浪漫主义的深远历史影响……………270
第五节施莱尔马赫的诠释学与宗教哲学…272
第六节洪堡的语言哲学……………………286
一、18世纪德国语言哲学的浪漫主义
性质………………………………………286
二、洪堡的基本成果…………………………288
三、语言哲学的基本观点……………………291
第六章黑格尔……………………………295
第一节生平与著作…………………………295
第二节黑格尔的体系……………………300
第三节“老黑格尔分子”和“青年黑格
尔派”………………………………306
第四节同时代人的反叛……………………315
第七章 费尔巴哈和马克思…………………321
第一节费尔巴哈的人本学…………………322
第二节费尔巴哈对基督教的批判…………325
第三节 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329
一、马克思批判活动的第一阶段……………334
二、马克思批判活动的第二阶段……………336
三、马克思批判活动的第三阶段……………337
第四节马克思的辩证法……………………339
第五节马克思的政治哲学…………………346
第六节马克思学派的分化…………………349
第八章叔本华和尼采………………………355
第一节叔本华的意志论……………………355
一、竭蹶艰难的生活厄运……………………355
二、主要著作及其基本概念…………………360
三、叔本华对自身的哲学的诠释……………366
第二节尼采的超人哲学……………………373
一、悲剧性的一生……………………………374
二、尼采著作版本的多样性…………………375
三、对西方传统原则的叛逆…………………377
四、权力意志…………………………………378
五、颠覆旧道德………………………………379
六、永恒回归…………………………………380
七、审美的诗性生存…………………………381
八、对传统人文主义的批判…………………387
第九章新康德主义和实证论………………391
第一节黑格尔之后的自然哲学……………391
一、向黑格尔倒戈的自然哲学研究倾向……391
二、瓦格纳的实证主义倾向…………………392
三、毕希纳及其学派的唯物主义……………394
四、赫尔伯特的实在论………………………395
五、弗利斯的自然哲学………………………396
六、赫尔伯特及其学派………………………397
七、洛兹的本体论体系………………………400
八、普朗克的浪漫主义………………………402
九、生物学认识论和生态生命哲学…………403
第二节从费尔巴哈到朗格…………………404
第三节从新批判主义到新康德主义………408
一、马堡学派…………………………………415
二、弗莱堡学派………………………………416
三、海德堡学派………………………………417
四、哥廷根学派……………………………419
五、耶拿学派…………………………………419
第四节马赫的经验论及其效应……………420
第五节康德之后的形而上学的重建………423
第六节数理逻辑的形成和演变……………428
第十章历史哲学与生命哲学………………441
第一节狄尔泰的精神科学论………………443
第二节斯宾格勒的历史哲学………………465
第三节生命哲学的进一步发展……………467
第十一章文化哲学…………………………473
第一节韦伯和马克斯·缪勒………………474
一、马克斯·韦伯的社会哲学………………474
二、马克斯·弗里德里希·缪勒的宗教
哲学………………………………………484
第二节布柯哈特的文化哲学………………484
第三节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486
第四节卢卡奇………………………………553
第二卷
第十二章现象学之滥觞与存在主义………565
第一节马克斯·谢勒…………………567
第二节哈特曼…………………………575
第三节雅斯贝斯………………………578
第四节胡塞尔…………………………582
一、学术生涯及基本著作………………582
二、《逻辑研究》…………………………584
三、中立的现象学观看…………………585
四、意向性………………………………586
五、现象学的还原………………………586
六、现象学陈述的基本条件……………587
七、专注于事物之根本的反思…………587
八、胡塞尔的早期现象学研究伙伴……588
第五节海德格尔前期思想……………590
一、海德格尔的前期生涯………………590
二、海德格尔的基本概念………………594
三、《存在与时问》的基本思想…………601
第六节伍斯特的基督教存在主义……61 2
第七节舒兹的现象学社会理论………613
第十三章哲学人类学的兴起和发展………629
第一节历史与理论的准备……………629
第二节哲学人类学的基本原则………640
第三节马克斯·谢勒的哲学人类学…645
第四节阿尔诺德·格伦及其理论……651
第五节普列斯纳………………………671
第六节波尔诺夫存在主义学派………680
第七节兰德曼…………………………683
第八节格罗杜森………………………684
第九节宾斯万格尔……………………686
第十节乌义兹克尔学派的分化………688
一、布依登狄耶克………………………689
二、康拉德·洛连兹……………………690
第十一节亨斯登贝尔格的哲学人类学…692
第十二节斯密特鲍尔的生物学哲学人
类学…………………………694
第十三节斯特拉谢的现象学人类学…696
第十四章逻辑实证论和逻辑经验论………699
第一节维也纳学派……………………699
第二节柏林学派………………………702
第三节科学哲学的进一步发展………704
第四节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的演变……706
第1-五章战后的沉思……………………721
第一节基本趋势………………………721
第二节现象学运动……………………729
第三节批判理性主义和新科学哲学…731
第四节实践哲学的兴起………………738
第五节诠释学与符号论………………748
第六节新文化哲学……………………758
第七节对历史的反思…………………764
第十六章现象学的扩散和多元化…………773
第一节战后的海德格尔哲学…………777
一、海德格尔的战后创作………………777
二、对于存在本体论的双向论证………778
三、语言与存在…………………………799
四、真理在艺术中的敞亮 ………………825
第二节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844
一、本体论的哲学诠释学的建构………847
二、语言的本体论意义…………………851
三、作为游戏、象征和节日的艺术………852
四、“应用”的诠释学问题………………868
五、诠释学与意识形态批判 ……………872
第三节汉斯·约纳斯的现象学………882
第四节现象学的多样化………………884
一、汉娜·阿伦特………………………884
二、卡尔·洛维特…………………………891
三、朗格列波……………………………894
四、欧根·芬克…………………………895
五、阿隆·古尔维兹……………………896
六、英伽登………………………………897
七、普芬德………………………………898
八、希尔德布兰德………………………898
九、埃蒂斯·斯泰茵……………………899
十、彼得·博格和托马斯·吕克曼 ……900
十一、乌珀塔尔学派……………………926
十二、特里尔学派………………………926
十三、毕尔费尔德学派…………………930
十四、鲁尔波鸿学派……………………930
十五、美因兹学派………………………932
十六、巴登巴登学派……………………935
十七、维尔兹堡学派……………………936
第十k;章法兰克福学派…………………939
第一节新马克思主义的先驱…………939
一、新马克思主义的兴起………………939
二、卢森堡的左派激进思想……………940
三、科尔斯的独立马克思主义…………946
四、卢卡奇的异化理论…………………957
第二节前期法兰克福学派……………969
一、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队伍的形成…972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研究基地:
社会研究所…………………………978
三、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学
的结合………………………………980
四、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历史哲学
的结合………………………………988
五、马克思主义对新康德主义
的批判………………………………992
六、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生活哲学
的结合………………………………994
七、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文化哲学
的结合………………………………996
八、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批判哲学
的结合………………………………996
九、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存在哲学
的结合………………………………1000
十、新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哲学争论
的关系………………………………1002
第三节霍尔克海姆和阿多诺…………1011
一、霍尔克海姆的社会哲学……………1011
二、阿多诺的文化哲学与美学…………1021
第四节布洛赫的希望哲学……………1051
第五节马尔库塞………………………1056
第六节本雅明…………………………1069
第三卷
第十八章阿佩尔的哲学思想………………1089
第一节哲学的改造……………………1090
第二节先验的普遍语用论……………1092
第十九章鲁曼的社会哲学…………………1095
第一节社会系统理论的形成…………1095
第二节鲁曼社会系统理论的特征……1106
一、从规范性系统论中走脱出来………1106
二、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的转换………1115
三、反人本中心主义的系统理论………1120
四、技术主义的“简单化”基本原则 ……1125
五、自我生产性和自我参照系统 ………1129
六、多学科整合与比较研究方法………1135
七、系统理论语言的反思性……………1137
第二十章哈贝马斯的沟通哲学…………1143
第一节哲学与政治生涯………………1143
第二节从认识人类学到语言哲学……1167
一、历史与语言…………………………1178
二、言语符号论的普遍性………………1186
三、语言与真理的问题…………………1188
四、普遍的言语符号论和先验的诠释学的
区别 …………………………………1194
五、普遍的言语符号论的基本方面 ……1198
第三节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建…………1202
第四节关于沟通行动理论……………1234
一、韦伯的“目的合理性”与“价值合
理性”…………………………………1240
二、对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的批判 ……1246
三、帕森斯的行为理论与社会体系论…1251
第五节关于“生活世界”的概念………1282
第二十一章爱尔兰根学派与建构主义……1131
第一节学派的形成及其原则…………1311
一、学派的形成…………………………1311
二、建构主义原则 ………………………1312
第二节洛朗琛…………………………1316
第二十二章布鲁门贝尔格…………………1319
第一节理论生涯………………………1319
第二节象征性理论的创立……………1321
第三节对现代性的批判………………1322
第二十三章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的
新发展………………………1323
第一节政治哲学的新争论……………1323
一、历史与行为规范的关系……………1330
二、关于人的交往行为的争论…………1338
三、行为的正义性、道德性及合法性
的统一……………………………1340
四、道德与语言…………………………1350
第二节赫弗的正义论…………………1361
第三节哈耶克的自由主义……………1363
第四节穆因兹的社会哲学……………1365
第五节斯贝曼对现代意识的研究……1377
第六节埃利亚斯………………………1378
第七节宗教哲学的新变化……………1382
一、德国宗教哲学的历史特征…………1382
二、当代宗教哲学的三大流派…………1383
第八节马瓜德的“有限性哲学”………1396
第九节阿克瑟尔·霍内兹的社会
哲学……………………………1407
第十节赫尔穆特·柯因的法哲学……1409
第十一节依凌·菲彻尔的马克思
研究…………………………1410
第十二节敏科勒的政治思想史
研究…………………………1410
第二十四章 向新世纪的转折………………1413
第一节世纪末的新争论………………1413
第二节新世纪哲学的基本问题………1428
附录 人名索引(Namenverzeichnis) ……1434
本书共有148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