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法社会学在中国:西方文化与本土资源(三元法学文丛)
    编号:31569
    书名:法社会学在中国:西方文化与本土资源(三元法学文丛)
    作者:汤唯著
    出版社:科学
    出版时间:2007年10月
    入库时间:2007-11-16
    定价:36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在当代,法学研究不仅实现了量的突破,而且实现了质的更新。其转变尤其表现为几大方面:一是中国的法学研究从亦步亦趋、模仿他人,开始走向独立思考、筛选移植;二是中国的法学研究从隶属政治、排斥自我,开始走向拓展领域、张显个性;三是中国的法学研究从沉醉传统、封闭国门,开始走向内外兼修、资源共享;四是中国的法学研究从批评否定、怀疑一切,开始走向精神启迪、体制创新。这几大趋势,无疑为本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这就是“纵横比较”、“聚焦当代”、“突出改革”、“关注共性”。据此,本书在结构上分为四编,共13章。
    第一编,原汁主义,即西方法社会学的历史源流与思想特征,主要介绍西方法社会学的学术大师、学术作品和学术思想,意在为中国法社会学研究提供理论诱导。这一部分研究又包括两大论题:一是揭示西方法社会学派的形成发展过程,将西方法社会学分为孕育、初创、发展、成熟四个时期,其中介绍了西方法社会学主要代表人物的观点和贡献。二是概述西方法社会学的基本原理,包括法社会学的法概念、法关系、法功能、法价值以及法学研究方法论。 第二编,西学东进,即法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影响与演化历程,旨在纵向勾四法社会学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史脉络,洞察法社会学在中国流行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征。其中,将法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划分为三大时期:一是奠基时期,主要是中华民国时期,当时的法学家掀起了第一次研究西方法社会学的热潮;二是中断时期,主要为20世纪50~80年代,是西方法社会学被批判、马克思主义法社会学占据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时段;三是发展时期,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社会学研究在中国东山再起,形成热势。 第三编,中国问题,即中国法社会学的特色论题与特色原理,重点归述我国法学家运用法社会学原理和法社会学方法研究“中国问题”的各种观点,对在中国传播和成长的法社会学思潮进行立体分析和宏观透视。尤其通过总结中国目前所涉及的法社会学主要研究领域,论辩“中国特色”的法学热点、焦点、难点命题。主要包括法哲学的五大理论领域,即中国的法哲学基本问题;中国的习惯法与民间法问题;中国的法律文化与法治建构问题;中国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问题;中国的法律运行与部门法改革问题。 第四编,说长论短,即对法社会学原理的基本定位与基本评价。这一论题,是笔者对法社会学思想的总体评判,试图从优势、缺陷、趋向三大方面分析法社会学原理的利弊与前景,从而提出创建中国法学流派主客观条件的指标体系,对中国法学流派的未来成长寄予期望。虽然,这类探索不过是“微人轻言”,但对于中国法学研究与法学流派的养成具有一定的参阅价值。 总之,当代法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不在于法律规则和法律制度本身,而在于将法学理论运用于社会实践的过程。因此,《法社会学在中国--西方文化与本土资源》一书,旨在向传统的概念法学、哲理法学、注释法学、实证法学发出挑战,将西方文化与本土资源高度结合,为当代纷繁速变的中国社会提供法律的控制目标和手段、法律的运作机制和原理、法律的改革方案和实效。

    图书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一编 原汁主义:西方法社会学的历史源流与思想特征
    第一章大师建大桥--西方法社会学的纵向脉络………………………………3
    一、西方法社会学之孕育(19世纪末) ……………………………………4
    二、西方法社会学之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9
    三、西方法社会学之异端(20世纪30~60年代) ………………………13
    四、西方法社会学之成熟(20世纪60年代以后) ………………………15
    第二章大桥通大路--西方法社会学的基本内涵……………………………21
    一、与众不同:法社会学的研究对象………………………………………21
    二、法的概念:非国家法、习惯法、活法………………………………23
    三、结构主义:法社会学的理论基石………………………………………29
    四、法的作用:法律的功能主义学说………………………………………35
    五、纵横视野:法社会学的价值观念………………………………………40
    六、取各家之长:多元综合的方法论………………………………………44
    第二编 西学东进:法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影响与演化历程
    第三章迈步从头越--奠基时期的法社会学(20世纪初~40年代末)……51
    一、阅史数家珍:中华民国时期法社会学研究之状况……………………51
    二、点滴汇河流:中华民国时期法社会学研究的成果……………………55
    三、睁眼看世界:中华民国时期法社会学研究的内容……………………62
    四、评说任心智:中华民国时期法社会学研究的特色……………………71
    第四章 断流实可惜--中断时期的法社会学(20世纪50~80年代) ……78
    一、意识形态:中断时期的法学指导思想…………………………………78
    二、时代命运:中断时期的法制社会实践………………………………89
    第五章吾人当自行--发展时期的法社会学(20世纪80年代至现在) …96
    一、近点观察:当代法社会学专题研讨之风再度兴起……………………96
    二、人杰地灵:当代法社会学研究中的法学大家…………………………103
    三、思想空间:当代法社会学论著所涉及的主要领域……………………109
    第三编 中国问题:中国法社会学的特色论题与特色原理
    第六章也论主义--中国的法哲学基本问题…………………………………131
    一、首要论题:关于法社会学学科地位之承认……………………………131
    二、观点罗列:关于法律概念的法社会学原理……………………………136
    三、深层分析:关于法律价值的法社会学原理……………………………140
    四、简单构造:关于法律功能的法社会学原理……………………………148
    第七章半壁江山--中国的习惯法与民间法问题……………………………154
    一、悄然变化:习惯法与民间法的法社会学语境…………………………154
    二、学理思考:习惯法与民间法的社会性质分析…………………………159
    三、现代难题:习惯法、民间法与国家法相互关系探讨…………………166
    第八章精彩博弈--中国的法律文化及法治建构问题………………………174
    一、扩张主题:通向法律文化研究领域……………………………………174
    二、评价历史: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透析……………………………………178
    三、现代国情:关于本土化问题的争论……………………………………185
    四、异域文化:法律西方化及其评价………………………………………192
    五、两难选择:中国法制现代化道路………………………………………197
    第九章热门领域--中国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问题………………………201
    一、基本立论:社会关系、社会组织、社会制度…………………………201
    二、核心话题: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206
    三、社会自治:激发社会自身的活力………………………………………211
    四、公法观念:国家权力的存在必要和社会制约…………………………217
    第十章走近现实--中国的法律运行与部门法改革问题……………………223
    一、视角转换:从原理研究到应用研究……………………………………223
    二、活法原理:司法中体现的法社会学精神………………………………226
    三、私法领域:民商法的社会化足迹………………………………………236
    四、朦胧之见:刑法社会学初探……………………………………………244
    第四编 说长论短:对法社会学原理的基本定位与基本评价
    第十一章路是宽的--法社会学原理的优点与优势…………………………253
    一、敞开思路:泛泛而论的评价……………………………………………253
    二、辨析主流:法社会学学术特点的归纳…………………………………257
    三、横向竞争:法社会学派与其他法学派别的对比………………………261
    四、本书立场:客观地看待法社会学………………………………………265
    第十二章道是窄的--法社会学原理的缺点与不足…………………………270
    一、对法社会学研究缺陷的质疑……………………………-……………270
    二、对法社会学法概念和法原理本身的质疑………………………………278
    第十三章渴望创新--法学思想的纵横比较与趋向前瞻……………………288
    一、倾向透视:中国法学思潮的最初分野和基本属性……………………288
    二、殊途同归:法学思潮发展的现代启示和思路调整……………………295
    三、微人轻言:笔者眼中的法学派别和法学思潮…………………………299
    参考文献……………………………………………………………………………306
    后记……………………………………………………………………………………309
    本书共有310页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