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法的真善美-法美学初探
    编号:15602
    书名:法的真善美-法美学初探
    作者:吕世伦
    出版社:法律
    出版时间:2004年7月
    入库时间:2004-9-8
    定价:36
    该书暂缺

    图书内容简介

    没有图书简介

    图书目录

    目 录
    序:按照美的规律建造法001
    概说001
    第一篇法之真
    导言015
    第一章真与真理的理论阐释021
    第一节真:用法与释义021
    一、“真”的多种用法与辞书释义021
    二、“真”的含义初解023
    第二节.真的学理阐释023
    ~、真与假对立:真实性是真的基本含义025
    二、进一步追问真实性问题:逻辑真和事实真026
    三、与善、美并列:真乃合乎真理性、规律性028
    第三节真理本质诠释:哲学史的解析030
    一、三种典型的真理本质论及其评价031
    二、真理的属性: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考察040
    第二章理论证成:法律真理及其可能性046
    第一节法律真理:来自哲学与伦理学的启示046
    一、什么是法律真理046
    二、法律真理为什么可能存在:价值真理的昭示048
    三、伦理真理或道德真理给法律真理的具体启示054
    四、法律真理存在的法哲学分析初步057
    五、法律真理运用的一般领域何在 058
    第二节法之真:法哲学的进一步思索060
    一、本体论:如何进一步准确理解和把握法之真061
    二、范畴论之一:现代实在法是“法之真”的“法”范围065
    三、范畴论之二:体现法之真的现代法的特征067
    四、方法论:如何从法理学层面上探讨法之真068
    第三节研究法之真的意义070
    第三章追求法之真,理性应对后现代法观念的挑战074
    第一节后现代法学思潮的特点076
    一、后现代法学思潮的一般特点分析076
    二、若干具体学术流派的后现代法学观点与缺陷分析078
    第二节分析现代法学的价值合理性,回应后现代法观念的
    挑战083
    第四章逻辑性与确定性:在法的自身逻辑中体现法之真088
    第一节法律规范及其逻辑性的合理性问题089
    一、规范与法律规范的非本质理解089
    二、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问题091
    第二节法的确定性及其合理性问题094
    一、法的确定性之一般讨论094
    二、法的不确定性问题辩证098
    第三节保证规则确定性之对策 103
    一、严谨立法,及时修改、完善法律 103
    二、加强法律的系统化 104
    三、培养法律共同体 104
    四、完善法律解释制度 105
    第五章普遍、稳定与公开:在法律整合中体现法之真 108
    第一节法的普遍性及其合规律性问题 108
    一、准确理解普遍性 108
    二、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 112
    第二节法的稳定性及其合规律性思考 1 14
    一、法的稳定性及其意义分析 114
    二、法的稳定性之历史分析 116
    三、法的稳定性与适时变化性的辩证统一 118
    第三节法的公开性及其合规律性的思考 1 19
    一、法的公开性及其相关思想的思考 1 19
    二、法的公开性之价值分析 120
    三、与法的公开性相关联的其他合规律性要求 121
    第六章巨大权威性与强制性:在法律控制过程中体现法
    之真 125
    第一节法律的权威性及其意义 126
    第二节理论与实践的检视:法律应具有最高权威性 127
    一、中国法律史上法律权威性问题的检讨 128
    二、西方法律史上的初步检讨 130
    第三节合理的法律权威性之途径:以现代中国为例 139
    一、确立法律权威性的主要障碍 140
    二、树立法律权威性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141
    三、树立法律权威性之具体途径论略 142
    第四节如何看待法的强制性问题 145
    一、法的强制性及其受到的批判“礼遇” 145
    二、法的强制性与法的正当性并不矛盾 146
    三、对法的强制性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150
    第七章正当程序性与可诉性:在法的运行过程中体现法
    之真 153
    第一节正当法律程序的合理性 153
    一、正当法律程序原则的起源与发展 154
    二、正当法律程序原则在宪政史上发挥的作用及其机制 156
    三、现代法律程序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159
    第二节法律的可诉性及其合理性问题 161
    一、法的可诉性观念分析 161
    二、法的可诉性社会机制与价值分析 163
    三、法的可诉性与诉权不得滥用的统一以“一元钱官司”
    为例 165
    第八章权力制约与司法独立:在法治平衡过程中体现法
    之真 169
    第一节权力制约的合理性问题思考 169
    一、权力受制约性的内涵 169
    二、权力制约思想与制度的源头和发展 170
    三、分权与权力受制约学说的合理性与正当性思考 174
    第二节权力无为的制约机制及其合理性问题思考 183
    一、对权力无为进行制约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183
    二、导致权力无为之原因分析 186
    三、立法过程中应当着力改进和完善的若干方面 187
    第三节司法独立的有关理论及其合理性问题 190
    一、司法独立的概念问题 190
    二、司法独立观念与制度的由来和发展 199
    三、司法独立的合理性与正当性思考 203
    第九章法律移植与法律继承:在全球化背景下追求法之真 208
    第一节法律全球化的背景 208
    一、法律全球化及其意义 208
    二、全球化对法律趋同的影响 214
    第二节法律的可移植性及其合理性 215
    一、法律的可移植性之内含 215
    二、法律移植存在的合理根据分析 217
    三、法律移植存在的可能途径 219
    四、合理的法律移植还需要突破若干观念、遵循若干原则 221
    第三节法的可继承性及其合理性 223
    一、法律继承的内涵 223
    二、法律继承的根据之合理性分析 226
    三、法律可继承内容之合理性分析 229
    尾语 231
    第二篇法之善
    导言 235
    第十章善的一般知识 236
    第一节善所属的范畴 236
    一、道德思考的发展与伦理学的产生 236
    二、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238
    三、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240
    四、善的伦理学意义以及从伦理学的角度对于法之善的
    思考 242
    第二节西方学者关于善的思考 243
    一、善的最广泛的意义 243
    二、关于善的不同观点 244
    三、善是德性——中庸 248
    四善是人格 250
    五、善是理念 253
    六、善是对人有用的东西 255
    七、政治的善 256
    八、最高的善 257
    九、善在一定的意义上是指美和真 258
    第三节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对于善的思考 259
    一、善的本质 259
    二、善的内容 261
    三、性善与性恶 262
    四、政 263
    第十一章法之善 265
    第一节法之善的含义 265
    一、法之善 265
    二、法之善的内容 266
    三、法之善的意义 267
    第二节法之善是对法之真的辩证否定 268
    一、法之善是客观的法向主观的法的转化 268
    二、法之善是外部法向内部法的转化 269
    三、法之善是实证法向形而上的法的转化 271
    四、法之善是自在的法向自为的法的转化 272
    第三节法是善与恶的辩证统一 273
    一、从法的本质与特征来看,法是善与恶的辩证统一 273
    二、从法的目的与作用来看,法之善是善与恶的辩证统一 274
    三、从法的制定与实行来看,法是善与恶的辩证统一 275
    第十二章历代思想家法学家关于法之善的学说 276
    第一节西方思想家们关于法之善的学说 276
    一、古希腊和古罗马关于法之善的学说 276
    二、中世纪经院哲学关于法之善的学说 280
    三、近现代关于法之善的学说 282
    四、现代关于法之善的学说 290
    第二节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法之善的学说 293
    一、夏、商、周法律思想中关于法之善的理论 293
    二、先秦各家关于法之善的理论 294
    三、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中关于法之善的理论 297
    四、明清启蒙思想家关于法之善的理论 297
    第三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之善的理论 299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之善的一般理论 299
    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之善的具体观点 299
    第十三章正义 303
    第一节正义的含义 303
    一、相对正义论 305
    二、形式正义论 307
    三、社会正义论 309
    四、资格正义论 310
    第二节正义的地位和作用——正义在法的价值论中具有
    统帅地位 311
    一、正义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价值理想 31 1
    二、正义在法的诸价值中具有首要地位 312
    三、正义的作用 313
    第三节西方传统的法和正义理论 315
    一、客观正义论 315
    二、主观正义论 316
    三、理性正义论 317
    四、神学正义论 317
    五、规范正义论 318
    第十四章 自 由 319
    第一节自由的含义 319
    一、哲学意义上的自由 319
    二、社会政治意义上的自由 322
    第二节自由对人的价值 326
    一、自由是人的本性 326
    二、自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之一 326
    三、政治压迫使自由具有了社会意义上的独立价值 327
    四、自由的观念化 328
    第三节法律自由 328
    一、在法治的意义上,自由是法律所许可的行为 329
    二、法律对于自由的规定,在一定情况下会发展成对人们
    正当行为的干涉 331
    三、“良法”的目的在于维护和发展人的自由 332
    四、自由的法律标准与法律自由的标准 334
    第十五章民主 336
    第一节民生的概念 336
    一、民主的含义 336
    二、民主内涵的演变 337
    三、民主的形式 339
    四、民主的前提和条件 340
    五、民主的意义 341
    第二节民主和法律的关系 342
    一、民主对法具有决定作用 343
    二、法律是民主的保障 347
    第十六章秩序 349
    第一节秩序的含义 349
    一、秩序的含义 349
    二、社会秩序的意义 351
    第二节法律秩序 352
    一、法律秩序的含义 352
    二、关于法律秩序的各种学说 355
    三、法律秩序的意义 360
    第三节法律秩序的形成与运作 363
    一、法律秩序的产生 363
    二、具体法律秩序的形成 367
    三、法律秩序的变更 368
    第十七章效益 371
    第一节效益和法律的关系 371
    一、效益的概念 371
    二、效益是法的价值 373
    三、效益对法律的影响 374
    第二节关于法和效益关系的几种主要学说 376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和效益的主要观点 376
    二、经济分析法学 382
    三、法社会学的观点 385
    第三节法律效益 386
    一、法律效益的含义 386
    二、考察法律效益所要考虑的因素 387
    三、法律效益的测量方法 389
    尾语 392
    第三篇法之美
    导论 395
    一、“美是难的” 395
    二、法之美:意欲何为400
    三、法之美:历史考察400
    四、法之美:研究意义407
    第十八章理论证成414
    第一节法之美:理论证成414
    第二节法之美:实例征引416
    第十九章法律中的秩序之美425
    第一节秩序与法律425
    第二节和谐、秩序与美429
    第三节礼法之美433
    第四节法律秩序之美申论437
    第二十章中华法系的“天人合一”之美440
    第一节老子法律观中的审美因素440
    第二节“天人合一”境界中的中国古代法443
    第二十一章法与法人格之崇高453
    第一节康德伦理学、法学与美学的交叉点:崇高453
    第二节法人格之崇高463
    第三节法官的人格美472
    第四节美的诸范畴476
    第二十二章法律中的象征489
    第一节象征及其审美意义489
    一、象征的含义与特征 489
    二、象征的美学意义493
    第二节法律中的象征497
    一、法或正义的象征497
    二、权力与象征:合法化、正当化、神秘化 503
    三、部门法中的象征 507
    四、法律建筑与服饰:象征与象征之外 509
    第二十三章法律与仪式 515
    第一节仪式的概念、特征与功能及其美学意义 515
    第二节法中的仪式 517
    一、权力的仪式与仪式的权力 517
    二、具体法律现象中的仪式 521
    第三节法律——戏剧 525
    第四节附论:法律、游戏、审美 537
    第二十四章法律与艺术 541
    第一节法律与文学 541
    第二节作为艺术的法律 548
    第三节法律与音乐 550
    第四节司法艺术 551
    尾语 557
    后记 563
    本书共564页。

    Copyright © 1999-2024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