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为抢劫指认受害人是否构成共犯

    [ 陈平 ]——(2005-8-23) / 已阅12116次

    为抢劫指认受害人是否构成共犯

    四川省简阳市人民检察院 陈平 龚华 杨平


    案情∶2004年9月4日晚,嫌疑人小张(18岁)、小陶(17岁)到四川省简阳市某中学找到初中的同学小彭(17岁),欲从他那里借钱,因小彭无钱,张、陶二人遂产生了抢劫其他同学的念头,并让小彭在同学中指认有手机的同学。因张、陶、彭三人系好朋友,小彭答应张、陶二人的要求,三次在校园中为二人指认了有手机的同学。当晚10时许,张陶二人在学校附近的网吧中,发现了一个有手机的同学,欲对之进行抢劫。因该同学有几个伙伴,张、陶二人怕斗不过他们,又找到小彭,让他叫几个同学前去助威。当小彭叫上几个同学前往时,才发现对方是本校的同学,遂离开。9月5日中午,张陶二人又打电话与小彭,让他再去指认昨晚曾指认过的一个叫“小胖”(有一款好手机)的同学,当小彭到达张陶二人邀约的地点时,二人已挟持受害人离开,并抢得了手机。
    本案中,对于小彭是否本案抢劫的共犯时,办案人员产生了分歧:
    第一种观点:小彭不是本案抢劫的共犯。因为从主观上看,小彭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主观故意;从客观行为来看,小彭只是为他人指认了有手机的同学,并没有参与抢劫的实行行为,且张陶二人也没有许诺让他得到抢劫的财物,实际上小彭也没有分赃,因此,不能把小彭认定为抢劫的共犯。
    第二种观点:小彭是同案抢劫的共犯。因为小彭的行为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上都必须具备了共犯的全部要件。
    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因为从主观故意来看,小彭明知他人欲实施抢劫,仍为他人指认有手机的同学,实际上是明知自己行为的会发生危害后果,仍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从法理上来说,是一种间接故意的心态;从客观行为上来看,小彭明知他人欲实施抢劫,仍给他人提供帮助,这实际上是一种共谋的预备行为;从9月4日晚上的情况来看,小彭应张陶二人之约去抢劫的行为是一种标准的实行行为,只不过当他见被抢的对象是本校的同学而不得不离开,其行性质是在犯罪的过程中主动中止犯罪行为,属于犯罪中止,而不能影响抢劫性质的认定;从9月5日中午,小彭又应张、陶二人之约去指认受害人,这当然也是一种抢劫的实行行为,只不过到了指定的地点,张、陶二人已实施了抢劫,对于小彭本人来说,他的行为是一种犯罪未遂。如果以共犯论处,虽然他没有参与抢劫的实行行为,但按共犯理论“一部行为,全部后果”的要求,只要其他共犯已经既遂,即张陶二人的抢劫行为已经既遂,那小彭的抢劫行为也就既遂了,而不管他是否参与了抢劫的实行行为,只要他参与了共谋,那就不影响其抢劫的性质的认定。何况本案中,小彭还两次应邀前往抢劫,当然是本案抢劫的共犯。所以在审查起诉的过程中,笔者主张以抢劫的共犯对小彭进行追诉。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