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关于加强脱贫攻坚法治化建设的思考

    [ 徐凤林 ]——(2020-4-10) / 已阅4051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深化扶贫领域改革,创新扶贫思路举措和体制机制,全面部署脱贫攻坚,开创了脱贫攻坚的新局面。党的十九大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摆上突出位置,作出新的部署,提出更高要求。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脱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吉林省委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决策部署,完善吉林省扶贫长效机制和法律保障,2016年5月27日,吉林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高票通过《吉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标志着我省农村扶贫开发驶入法治化建设轨道。《条例》颁布实施3年多来,全省上下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科学制定扶贫规划,依法实施扶贫举措,政策体系日臻完善,资金投入不断扩大,广大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信心、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精神面貌显著改变,扶贫扶志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脱贫攻坚迈出坚实步伐、取得决定性进展。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扶贫开发的重要意义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脱贫攻坚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人民福祉,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我国国际形象。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促进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发出的号令。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深刻认识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定信心不动摇、咬定目标不放松、整治问题不手软、落实责任不松劲”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当前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把扶贫开发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以学习贯彻《吉林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为法治保障,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认真执行《吉林市困难群众优惠扶持政策管理办法》,聚焦脱贫攻坚总体目标,坚持脱贫攻坚六项基本原则(1、坚持党的领导,夯实组织基础;2、坚持政府主导,增强社会合力;3、坚持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成效;4、坚持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5、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6、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认真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压实工作组责任、主体责任、包保责任、督导责任“四个责任”,构建责任清晰、各负其责、合力攻坚的责任体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脱贫攻坚赢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二、加强体系建设,构建扶贫开发长效机制
    进一步加强政府主导、部门协助、社会参与的责任体系建设。强化责任落实,健全扶贫开发协调机制和工作目标责任制,制定实施扶贫绩效考核办法,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进一步加强信息透明、上下联动的政策体系建设。稳定脱贫攻坚政策,加大财政、金融、科技扶贫投入力度,扶贫与扶志相结合,构建信息透明、上下联动的脱贫攻坚政策支撑体系。进一步加强精准帮扶工作体系建设。切实改进作风,强化领导带头包保、单位重点包保、行业定向包保、乡镇兜底包保和党员支持包保措施,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和社会力量参与机制。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投入监管体系建设。认真整改问题,完善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机制,建立职责明确、协调统一的农村扶贫开发资金管理制度,强化扶贫资金监管,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加强精准脱贫产业体系建设。提高脱贫质量,立足当地资源,以长白山特产品加工业、光伏发电、乡村生态旅游等为重点,细化产业扶贫规划,加大产业扶贫力度,发展特色产业扶贫,确保扶贫产业良性发展。
    三、聚力精准施策,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按照“五个一批”(1、发展生产脱贫一批;2、易地搬迁脱贫一批;3、生态补偿脱贫一批;4、发展教育脱贫一批;5、社会保障兜底一批)扶贫工程思路,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 “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作用,产业扶贫、社保兜底扶贫双管齐下,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齐头并进,打好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物资帮助、智力支持脱贫攻坚组合拳,坚持“六个精准”(1、扶贫对象精准;2、项目安排精准;3、资金使用精准;4、措施到户精准;5、因村派人安排精准;6、脱贫成效精准。)和“三率一度”(贫困发生率、脱贫人口错退率、贫困人口漏评率;群众满意度)标准,围绕“两不愁、三保障” (确保贫困人口一不愁吃、二不愁穿;一保障贫困儿童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二保障贫困人口医疗需求、三保障贫困人口居住条件)脱贫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落实好“一户一策”“一人一策”,抓好扶贫开发与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救助、民政救济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做好教育、健康、就业、保障扶贫和危房改造、饮水安全等项工作;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落实“雨露计划”助学政策;巩固大病兜底救助保障防线,压实“病残老”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减少因病致贫返贫,全面完成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任务。深入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开发农村公益岗位,开展民企帮扶“光彩行动”,发展壮大光伏扶贫、电商产业扶贫和“四小工程”(小买卖、小庭院、小养殖、小手工),为贫困户提供长期稳定的脱贫保障。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开展扶贫扶志行动的意见》,发挥“10.17”全国扶贫日社会动员作用,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内生脱贫动力,为脱贫攻坚提供精神动力。深化贫困户“五星”(1、感恩怀德之星;2、孝老爱亲之星;3、卫生整洁之星;4、扶志增收之星;5、诚信守规之星)创建活动,抓好“四个一批”(一批脱贫先进典型、一批帮扶先进典型、一批扶贫系统先进典型、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成功案例)典型培树宣传,打造扶贫公益品牌,促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脱贫攻坚。进一步规范基层基础工作,全面落实“四个不摘”(1、摘帽不摘责任;2、摘帽不摘政策;3、摘帽不摘帮扶;4、摘帽不摘监管)要求,抓好常态化检查和督查,防止“虚假式”脱贫、“算帐式”脱贫、“指标式”脱贫,杜绝“保姆式”扶贫,确保扶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认真整改问题,改进工作作风,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严惩以权谋私、滥用职权、徇私舞弊和贪污、侵占扶贫开发资金违法犯罪行为,强化社会监督,保障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探索建立检察、审判与精准扶贫对接机制,完善司法便民为民工作机制,加大以案释法普法力度,加大贫困当事人司法救助力度,开展法治扶贫和执行扶贫,为贫困群众提供便捷高效的诉讼服务,避免当事人“因案致贫”、“因案返贫”。依法惩处扶贫领域各类犯罪,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四、夯实乡村振兴,为脱贫攻坚提供基础性保障
    要深入推进抓党建促脱贫,全面提升贫困乡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建设,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基层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加强驻村干部队伍建设,壮大扶贫志愿者队伍,提升包村干部和扶贫志愿者脱贫攻坚能力,保障扶贫办公经费,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保证。认真落实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关于加强法治乡村建设的意见》,聚焦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搞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壮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加大科技扶贫力度,实施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深入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抓好生活垃圾治理、厕所改造、污水处理、自来水管线维修、村容村貌提升,补齐乡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改善贫困村屯生产生活条件,完善乡村治理、管护长效机制,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确保2020年全面实现“两个确保”(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脱贫攻坚总目标。

    作者:吉林省蛟河市人大法工委主任 徐凤林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