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失职罪

    [ 万玲 ]——(2012-9-20) / 已阅10603次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失职罪是经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3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订案》第2条修正的刑法第168条增加规定的新罪名。
    根据《追诉标准》第13条的规定,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追诉:
    1、造成国家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的。这里的“直接经济损失”,是指因行为人严重不负责任行为直接导致的国家财产损毁、减少的实际价值。实践中,这些损失主要表现为因行为人的行为而使用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蒙受的经济损失。
    2、致使国有公司、企业停产或者破产的。这种情形是指国有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严重妨害有关公司、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工作秩序,导致有关公司、企业生产、经营和工作运转产生困难,并造成停产或者破产的严重后果。
    这里的“停产”是指对公司、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严重影响的情况,如果行为人的行为虽然致使公司、企业停产,但涉及范围小、时间短、影响不大、或者由于措施得力而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不属于追诉的范围。
    3、造成恶劣影响的。这里考虑到实践中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的失职行为复杂多样,恐难列举穷尽而加的一个兜底条款,主要是指造成大量职工下岗、影响工资发放、造成职工闹事、集体上访等事端的严重后果的情形。
    实践中办理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员失职犯罪案件,应重点考察行为人客观方面的表现。根据刑法的规定,要求本罪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造成国有公司、企业破产或者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严重损失,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严重不负责任”,是指对工作不认真负责,马马虎虎,草率行事,公然违反有关规章制度,不履行、不正确履行或者放弃履行职责的行为。
    “破产”,是指因国有公司、企业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行为而导致公司、企业资不抵债宣告倒闭。
    “严重损失”,是指因行为人的行为给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这种损失既包括直接经济损失,也包括公司、事业单位的声誉、商品,和服务信誉等直接经济损失和其他方面的损失;既包括造成单位严重亏损的损失情况,也包括虽然未造成总体亏损但使单位利益受到影响的情况。
    “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既包括使国家经济利益遭受损失的情况,也包括是国家形象、政府声誉受到损害等情况。具体标准为《追诉标准》所列举的各种情形。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