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论阶层对社会利益原则的影响 ——基于农民阶层与经济法的双重分析视角

    [ 李长健 ]——(2008-6-24) / 已阅20352次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320.
    [11]社会阶层是指有着一致或相近的政治和经济地位的社会成员,基于相似或一致的价值取向和共同利益需求而形成的利益群体。它是社会利益要求在社会成员构成上的反映形式,将随着社会生产力结构、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12] 陆学艺.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J]. 江苏社会科学,2003(4):1—9.
    [13] 刘祖云. 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的一般规律初探[J]. 江苏社会科学,2002(2):13—16.
    [14] 陆学艺. 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J]. 江苏社会科学,2003(4):1—9.
    [15] 李昌麒等. 经济法的社会利益考辩[J]. 现代法学,2005(9):17—18.
    [16] 向德平等. 试论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利益的分化与协调[J]. 学习与实践,2005(4):94—96.
    [17] 萨缪尔森等 经济学[M].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67.
    [18] 李昌麒等 经济法的社会利益考辩[J]. 现代法学,2005(9): 18.
    [19] (美)E•博登海默著,邓正来译. 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78.
    [20] (美)路易斯•亨金著. 宪政•民主•对外事务[M]. 北京:三联书店,1996:143.
    [21] 叶必丰. 论部门法的划分[J]. 法学评论,1996(3)
    [22] 庞正等. 论社会利益的法律保护[J]. 长百学刊,2005(1):32—33.
    [23] 吴清旺. 混合经济时代的民法与经济法[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11):55.
    [24] 有学者认为:经济法所追求的社会整体利益,应当包括以下几种涵义:其一,社会整体利益不只是相对个人利益而言,更不是只体现国家利益。还包括了国家、地区、集体和个人利益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联系。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它还会越出国界,成为各个国家(地区)、多种因素构成的相互影响的更大的整体。其二,社会整体利益的社会不仅仅指当代的、我们生活于其中的静态环境,而且还包括发展中的、将来我们后代还要生活于其中的动态的社会。其三,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正被世界各国所肯定和接受。因此,经济法的立法宗旨要求在建设现代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要兼顾效率和效益、近期利益与远期利益,既要保障每个市场主体参与竞争的权利,又要维护整个经济领域自由竞争的公共秩序。有的学者还认为:经济法所要求的社会整体利益,首先是个体利益,是建立在个体利益之上的社会整体利益。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是个体利益的最大化;社会整体利益的基础是个人利益的普遍化;社会整体利益的升华是个体利益的持续化。参见蒋安著:经济法理论研究新视点[J]. 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11):27~34.
    [25] 李长健主编. 新编经济法通论[M]. 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38—39.
    [26] 李长健. 论农民权益的经济法保护—以利益与利益机制为视角[J]. 中国法学,2005(3):121—122.
    [27] (美)弗里德曼. 法律制度[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46.
    [28] 李长健. 论农民权益的经济法保护—以利益与利益机制为视角[J]. 中国法学,2005(3):132.
    [29] 李昌麒等.经济法的社会利益考辩[J]. 现代法学,2005(9): 21.
    [30] 这里的“量最广”是指受益人的数量最多,尽可能地使最大多数人能均沾福利。与此同时,要充分考虑受益者的重要特性,如职业、收入、年龄及地位等。“质最高”是指以对受益人生活需要的强度而定的,凡是对满足受益人生活愈需要的,即与社会需要紧密性愈强的即是质量高的价值标准。参见:陈新民. 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册)[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203.
    [31] 由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较模糊,社会其实是国家之中的社会。政治成了分配社会资源、统购社会的、并由国家主导的社会活动。我国城乡社会二元结构和民主政治结构性养分不足使市民社会发育缓慢,加强了国家社会模式的形成。
    [32] 冯果等. 社会整体利益的代表与形成机制探究[J]. 当代法学,2004(5):92—93.


    总共2页  [1] 2

    上一页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