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盗窃罪的定罪与量刑》(修订版)内容简介

    [ 王礼仁 ]——(2008-3-5) / 已阅45589次

    《盗窃罪的定罪与量刑》(修订版)内容简介

    一、《盗窃罪的定罪与量刑》(修订版)后记

    我的拙著《盗窃罪的定罪与量刑》初版问世后,先后印刷四次,理论界和司法界反响尚好。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刑事法律科学文库”推出的第三种书籍,即由我国著名刑法学家、中国刑法学会会长、刑法学博士导师赵秉志教授主编的《中国刑法案例与学理研究》一书,对拙著的有关内容给予了充分肯定。如该书在分则篇(四)卷第242——244页、258——259页,对拙著关于“部分盗窃未遂”的认定、“盗窃情节的二重性”等内容, 大篇幅采用。广大读者和司法部门的同志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和热情支持,不少同志来信、来电,对于书中关于从“财物的三属性”(经济属性、物理属性、法律属性)界定盗窃罪对象的特征和范围,以及“盗窃罪与非罪的认定” 等内容,予以肯定评价。值得一提的是,山西省太原市的吴女士自己家里被盗后,司法机关对盗窃者是否构成盗窃罪发生争议时,吴女士从书店购买了我写的《盗窃罪的定罪与量刑》一书,并与我取得联系,多次与我商讨后,她认为盗窃者已构成犯罪,然后反复向当地司法机关陈述自己的理由,并将《盗窃罪的定罪与量刑》一书购买了10余本送给公检法有关办案人员。司法机关终于采纳了吴女士的意见,盗窃者被判处了刑罚。吴女士拿到判决书后,专程到我那里对我表示感谢。这件事不仅使我感到自己写的东西能为他人服务而欣慰,也激励我要继续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务。
    这次修订,从形式到内容对初版进行了全面修改:
    1、修订版增加了《盗窃罪的一罪与数罪》、《利用计算机盗窃犯罪的认定》两章。
    2、将初版中的有关章节进行调整、合并、修改,增加了若干新内容,仅从文字上看,修订版比初版增加13万余字。除初版第一章“盗窃罪的起源与发展”,只是作了一些文字和技术修正外,其他各章都进行了全面修改。
    3、为了与时具进,反映时代特征,在这次修订中,确立了以“三新”为标准,即吸收最新法律和司法解释精神;反映最新理论研究成果;采纳最新法律信息和司法资料。
    4、修订版采用了大量新型或典型案例。
    5、修订版对问题的研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服务实践;坚持以现实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以理论为媒介,着力解决现实与法律之间的嫁接问题。即把现实问题引进法律,把法律适用导入现实,用理论连接现实与法律,使现实中的疑难问题能够在法律上找到答案,使法律中的适用问题能够在现实中“安家落户”。期冀这种努力能对司法有所裨益。
    但由于盗窃犯罪情况复杂,理论“博大精深”,它囊括了刑法总则中的单位犯罪、共同犯罪、一罪与数罪、犯罪既遂、未遂、预备和中止等所有重大理论问题。仅盗窃犯罪的一罪与数罪,就涉及到想象竟合、法规竟合、牵连犯、转化犯、连续犯、接续犯、吸收犯等诸种罪数形态以及各种罪数形态并存的情形。如果要把它们研究透,都可以出一本专著。对于其中有些问题,我作了一些初步探讨;有些问题才刚刚涉入,今后尚需继续努力。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书中错误在所难免。尚祈理论先辈和司法同仁予以批评斧正。
    最后,我要感谢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熊选国博士。感谢他自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工作以来,长期关心和支持我,及时给我解答有关问题。在本书初版写作过程,他为我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并指导和审阅了部分书稿内容。人民法院出版社范春雪女士和丛书主编鲜铁可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公安部治安局副局长鲍遂献 (我国首位刑法学博士后)为本书提供了相关信息数据资料。在此,对他们一并致谢!

    作者:王礼仁


    二、2008年2月出版的《盗窃罪的定罪与量刑》(修订版)目录


    第一章 盗窃罪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盗窃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盗窃罪
    一、奴隶社会的盗窃罪
    二、封建社会的盗窃罪
    第三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盗窃罪
    一、晚清时期盗窃罪的规定
    二、北洋军阀时期盗窃罪的规定
    三、国民党统治时期盗窃罪的规定
    第四节、历代盗窃罪的共同特点和规律
    第五节、中华人民共和国盗窃罪的立法沿革
    一、关于盗窃的称谓
    二、关于盗窃的内容

    第二章 盗窃罪的特点与危害

    第一节 盗窃罪的特点
    一、盗窃犯罪案件数量多
    1.盗窃犯罪案件多;2。重大案件多;3.重刑案犯多
    二、盗窃案值额增大
    三、盗窃犯罪目标或对象范围广
    四、犯罪手段多样性
    五、犯罪主体复杂性
    第二节、盗窃罪的危害
    一.造成巨大的直接财产损失;
    二.造成不可估量的间接经济损失;
    三.容易引发暴力犯罪案件,造成人身伤亡;
    四、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秩序,危害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

    总共7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