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图书馆

  • 新法规速递

  • 行刑个别化的根据:从人身危险性到需要差异性

    [ 宋立军 ]——(2007-11-22) / 已阅33473次

    (三)行刑技术要突出科学性

    行刑技术,又可以称为罪犯矫正技术,是指行刑机关利用、控制和教育罪犯的有关方法论和知识体系。要迅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行刑技术体系,至少要包括以下最基本的技术:分类与处遇技术、管理技术、教育矫正技术、劳动矫正技术、心理矫治技术、治疗和康复技术、个案矫正技术、矫正技术质量评估技术、矫正信息化技术等。[31] 145-168加快行刑技术的完善与发展进程,将对于改进罪犯需要甄别手段、科学解决罪犯个体差异性的问题将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1、科学地认识罪犯

    这是行刑技术的首要功能。这种认识包括共时性与历时性两个方面。共时性认识要求对同一时期罪犯与罪犯之间的个性差异进行比较,特别是从文化角度去解释罪犯的犯罪成因、犯罪行为表现、矫正行为表现及其特点、心理活动状态的差别等。历时性认识,就是对罪犯动态的思想行为有全面系统的掌握。我们可以一直追问:“这个犯罪的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呢?他变了吗?他变成了什么样的人?他目前的需要是什么,还将有什么需要?”

    2、科学地认识现行行刑技术知识体系的不足
    行刑技术是一个不断更新完善的知识体系,至少目前看,这种体系很不健全。因而,我们不能完全依赖和满足于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当我们发现罪犯出现了问题时,不妨同时检讨一下,目前的行刑技术还存在什么缺陷,该怎么改进。

    3、要警惕技术的过分权力化倾向。

    因为权力的归并表现为——权力总是设法达到人的身体、举动、态度和日常行为。[32] 440-441当我们将技术作为行使权力的手段时,技术就会变成一种纯粹政治性的手段,而不是从解决罪犯差异性需要出发。因而,在强调行刑技术的科学性时,要保持技术的相对中立性和客观性品质。

    (四)行刑与受刑要强化互动性

    事物的发展,不可能是单方面的力量使然。行刑个别化也要通过行刑人和服刑人双方互动而实现。过去,我们一直强调行刑人的主体地位,而将服刑人作为行刑的对象。我们有必要对此进行重新的调整。作为刑罚的具体执行者——监狱警察,他们在与罪犯的交往过程,实际上就是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过程。我们说,在这一交互过程中,彼此增加了沟通和理解。通过互动,一方面,民警深入地了解了罪犯的差异性需要;另一方面,罪犯也会对自己的需要作出客观的评判,在其内心中获知哪些需要具有现实合理性,哪些不能得到满足或应被抑制。

    (五)行刑资源要实现社会化

    这是一个如何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问题,也可以说是行刑社会化的问题。近几年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不少,因而这里不再赘言。[33]简单地说,当监狱自身的行刑资源无法满足罪犯差异性需要的时候,监狱就要善于借助社会的资源,利用社会的力量来开展行刑个别化工作。而社会也要主动为监狱实施行刑个别化提供必要的支持。因而一些社会学家认为,长期内解决犯罪问题的惟一方法,只能是推行一项广泛的社会改革计划,以缓解诱至犯罪的因素,诸如贫困、歧视、失业、残破家庭以及缺乏住房等等。[34] 233这需要一种开放的社会关系存在。按照韦伯的观点,所谓开放的社会关系是指这样一种社会关系:“不管在任何的长期共存特质上是共同体或结合体的,只要其秩序体系不排斥任何想加入者的参与(通常这些人实际上也有能力就此加入)”的社会关系。相反地,“根据行动者主观意义和具约束力的规则,使特定人的参与被排除、限制或限定于某些条件,那么相对于局外人而言”,便是一种封闭的社会关系。[35] 58随着时代的发展,监狱不应再试图维护一种封闭的社会关系,而是要积极地创设开放的社会关系,这可能就是行刑社会化最应急迫解决的问题。只有形成一种开放的社会关系,监狱的行刑资源才能与社会资源互通有无,罪犯个体差异性需要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满足,以保障行刑个别化目标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曲新久.刑法的精神与范畴[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 [7]翟中东.刑罚个别化的蕴涵:从发展角度所作的考察[J].中国法学,2001(2).
    [3]邱兴隆.刑罚个别化否定论[J].中国法学,2000(5).
    [4]孙雯.论行刑个别化原则之确立[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1).
    [5]马克昌.刑罚通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转引自赵淑华.刑罚个别化价值评价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05(4).
    [6]贾冰一.刑罚个别化问题探析[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
    [8]叶厚隽.试论刑罚个别化根据:人身危险性.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6 ).
    [9] [10]翟中东.刑罚个别化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出版社,2001.
    [11]梁华仁,王洪林.试论刑罚个别化的根据[J].时代法学,2004(2).
    [12] [13]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4]江学.刑罚个别化的中国命运[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 (4).
    [15]孙振玉.人类生存与生态环境[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16] [22] [23] [英]马凌诺斯基.文化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17]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18]庄孔韵.人类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19] [21]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0]徐杰舜.人类学教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24]叶浩生.心理学通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5] [27] [英]拉德克利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6]张甘妹.刑事政策[M].台湾: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1.
    [28]黄平,罗红光,许宝强.当代西方社会学•人类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29]黄淑娉,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30]力康泰,韩玉胜,袁登明.1998年刑事执行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Z].合肥市图书馆国道数据,http://www.hflib.gov.cn/law/law/falvfagui2/XF/LWJ/1210.htm.
    [31]于爱荣等.矫正技术原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总共5页  [1] [2] [3] 4 [5]

    上一页    下一页

    ==========================================

    免责声明:
    声明:本论文由《法律图书馆》网站收藏,
    仅供学术研究参考使用,
    版权为原作者所有,未经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

    论文分类

    A 法学理论

    C 国家法、宪法

    E 行政法

    F 刑法

    H 民法

    I 商法

    J 经济法

    N 诉讼法

    S 司法制度

    T 国际法


    Copyright © 1999-2021 法律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