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谌爱群 ]——(2005-11-3) / 已阅51088次
4、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评算方法。
我国理论界和司法界提出了许多确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限定法(规定起点数和上限额法)、参照法(参照当事人经济情况确定法)、限定最高额法(具体案件限度法)、综合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3月10日出台的《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中采用的斟酌法(酌定分析诸因素法)等。
酌定分析诸因素法,是指法院根据权利人所遭受的损害的性质、种类、程度、社会影响面的大小等情况,对这些因素其进行分析,并综合考虑受害人为恢复正常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实际,然后再依据说需要的费用,来确定精神损害赔偿的具体数额。这种评算方法是法官在实际的具体司法实践中对案件的自由裁量权的具体表现,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本身就具有太大的弹性,如果法官素质不高,滥用该权利,就会使我们的法制建设受到损害,使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作为其表现之一的酌定分析诸因素法同样的弹性太大,不利于权利的保护。同时,任何事物存在就必定有其合理的地方,酌定分析诸因素法的存在有着它显然的优势,它可以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从而对受害人做出相对公正公平的赔偿。在目前我国的司法并不完善的情况下,依笔者之见,认为应该在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相关立法中确定以酌定分析诸因素法为主,其它评算方法为辅,最大限度地补偿和抚慰受害人。
本文对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及计算提出几点看法,希望有助于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完善期望在司法实践中,立法能更加成熟,执法能更加明确具体,更好的保护精神损害人的合法权益。
姓名:谌爱群
电话:13421787197
参考文献:
[1]刘定华 屈茂辉:《民法学》,第577-582页
[2]杨立新:《民商法评论》,第6页
[3]杨立新:《侵权法论》,第671-698页
[4]杨立新:《民商法评论》,2003年6月3日,第6页
[5]江梦榕;《审理精神损害赔偿案件的有关问题的探讨》,第4页
[6]关今华:《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与评算》,第165页
[7]江梦榕:《审理精神损害赔偿案件的有关问题的探讨》,第4页
[8]王伯庭 陈伯诚 王辉:《民商事重点难点问题解析与适用》,第341-351页
总共2页 [1] 2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