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龚福业 ]——(2018-3-26) / 已阅6906次
试论警务保障投入行为的比较效益
天津市公安局宁河分局 龚福业
警务保障工作是一项全方位、多层次、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既是公安工作的物质保证,又是公安机关履行职责,提高战斗力的重要条件。从近几年的实际情况看,各地公安机关的人力、物力、财力虽然较之以往有了较大地改变,但与公安机关总体建设要求和现实斗争需要之间的矛盾还是比较突出。在基层警力不足、财力困难的情况下,只有对警务保障投入与产出的效益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在几种投入途径预期产出的结果中,选择其最大效益的一种,才能保证公安资源的科学合理调集、配置和使用。笔者在本文,就公安警务保障投入行为比较效益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商榷。
一、警务保障投入行为比较效益的理论内涵
理论内涵之一:警务保障投入行为的比较效益,就是坚持效益优先,优化投入结构,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使一定量的公安资源尽可能通过投入方向、重点的调整和资源配置格局的改善,争取最大的效益结果,以此来保障公安各项使命任务的完成。
理论内涵之二:警务保障的投入行为的比较效益,要在急需与可能、眼前与长远、低本与高效的比较中,对警力、财力或物力,投入到业务领域还是保障领域,投入到基建项目还是科技项目,在正式决定投入行为前,都要经过认真地分析研究,经过收益结果的比较,选出最佳方案,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能产生高效益的项目和方向上去。
理论内涵之三:警务保障投入行为比较效益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和综合,而这正是投入行为比较效益的基本内涵。在运用效益比较方法时,首先要根据比较对象的特点分析出需要比较的各个方面,视其与比较主题关系的紧密程度列出顺序,确定比较对象相互间的异同点在哪里,然后在此基础上把分开的部分联系起来加以比较,进行全面的权衡,以最能达到比较目的的手段得出比较的结果。只有这样的比较才能获得对事物全面、科学、深刻的认识,才能使警务保障投入行为比较效益更具有科学性。
二、警务保障投入行为比较效益的关键环节
一是要把握好公安资源重点投入环节。公安资源应重点向侦破有影响的大要案件、重点公安设施和装备建设,从优待警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二是要把握好压缩行政性支出的环节。在车辆消耗、差旅、通讯、招待、印刷、报刊、办公耗材等环节上实行定额包干,严格控制,不得突破、超标,尽最大可能降低消耗性支出。
三是要把握好公安资源节约的重要环节。资源的浪费和不必要支出是导致公安资源缺口增大的一个主要问题。对此,要在实行定额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物资采购、内务管理等制度的建立,同时加大监督工作力度,提倡节约,杜绝浪费,使有限的资源得到规范的管理,最大限度地追求公安资源的使用效能。
四是把握好公安经费与警力合理配置的环节。经费与实战警力最大限度的贴近是发挥公安机关战斗力的最佳构成。要通过对警力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精简机关,下沉警力,把有限的经费与实战警力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努力提高经费保障资源的配给水平,优化资源配置。
三、警务保障投入行为比较效益的投向选择
公安警务保障投入行为比较效益不是一种简单化的投入产出比率或比较关系,它需要在综合考虑许多相关因素并进行多角度分析后,才能对高低不一的效益产出做出科学的评估、比较和选择。
第一,可预期投入。对一些警务保障投入行为比较效益,首先要进行具体化,然后再对这些投入行为结果做出分析推断。比如,同样用100万元资金,是用于改善办公条件,还是用于信息化建设,尽管这两者使用领域和使用价值不同,但只要对两者的平均产出实绩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其不等的效益产出,并以此为依据,结合现实情况和条件确定资金投向。对于公安科技投入,在评估眼前的直接效益同时,还要特别注重着眼未来,考虑长远的预期效益,考虑到科技贡献率的递增能力。通过可预期效益的评估,坚持科技信息化建设先行,大力推进信息警务,大力发展公安信息化和刑侦、网侦、技侦、视频监控等技术,不断拓展信息化手段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为整体构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持。
第二,可选择投入。警务保障投入行为的比较效益通常有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政治效益是最高的公安效益体现。除了经济效益可计量外,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可以评估却很难量化的。因此,同样的公安资源成本投入,其三者间的效益产出不易比较。更重要的是三者本身价值不同,一旦产生矛盾,必须依次做出利益取舍。因此,在通常的效益比较时,主要是针对同一效益范畴内投入行为的比较,或尽管属于不同类的效益范畴但有条件进行比较的,也可选择效益比较。如,城区派出所与农村派出所人均产出率的比较。在日益明显的城市化犯罪集聚效应作用下,城区所和农村所辖区犯罪率和工作压力的差别加大,随之导致了城区所和农村所人均办案件数等工作成效的产出率差距。面对城区所和农村所均感到警力紧张的现状,要根据追加投入警力的平均效益产出率,来决定可调配的警力投向方向,保证追加投入警力效益达到最大化。
第三、可调节投入。在探索全局性的警务保障投入效益时,认真把握好合适的公安工作调控目标、调控范围和调控强度,避免范围过大战线过长,多头并进四面出击。要依靠资源量力而行,抓住关键,确保重点,力求做到看准一项,投入一项,注意工作手段的调整和转变,在变化中求活力,在调整中求效益。比如,常规的设卡巡逻方式,一旦被犯罪人员摸透会采取对应的躲避策略,如果这样,工作效益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要及时调整工作手段和工作策略,转变运行方式,变固定为流动,变明查为暗守,在等量警力和精力投入状态下,通过改变工作渠道和工作方式,增强应变、对抗和胜筹能力,从而实现了发现可疑抓获现行的更大效益产出。
第四,可整合投入。在公安警务保障投入行为中,其投入产出的效益需要系统诸要素的均衡发展作为保障,而当一方投入充分,而相关的另一方投入滞后或不足时,系统投入的整体效益会取轻就低。此时,要在分析造成系统弱化的因素和症结的基础上,强化整合观念,着力解决制约系统效能的短板和瓶颈问题,确保系统诸要素协调全面发展。比如,在开展破案追逃、打击“两抢两盗”专项行动中,如何使专项行动形成高声势,产生高效益,实现高目标,不仅在凝全警之心,集诸警之力,掘全员之能上想办法,还要采取超常规措施,切实形成强度,强化力度,开拓广度,挖掘深度。警务保障部门要根据应急保障工作预案,提前策划,充分准备,安排专人,坚持从实战需要出发,科学计划,落实应急物资储备。在储备品种上,按照品种齐全、数量充足、质量可靠、携运行方便的原则落实各类物资的储备,做到衣、食、住、用、医等各类物资综合配套;在储备形式上,对急需和难以临时筹措的物资实行实物储备,对使用周期短和易于筹措的物资实行经费储备;在储备供给上,坚持实物储备与经费储备、公安专门储备与依托市场储备相结合,确保在任何情况下警务保障不间断。
第五,可开发投入。公安警务保障投入行为比较效益的实现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使用开发程度。比如,在公安人力资源投入中,同一民警在不同环境或不同时期会因主观状态和才能发掘程度不一,有不同的绩效产生。因此,必须充分考虑民警内在的可发掘因素,包括人的能动创造力,使个人的潜力转化为工作能力,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效能优势。首先,警务保障部门按照“以警为本,从优待警”的要求,着眼机关、放眼基层,着力为民警办实事、解难事,积极回应民警的愿望和期待,从而激发了广大民警的工作热情。其次,全面推行常年不间断的“轮训轮值、战训合一”模式,将“轮训轮值、战训合一”训练模式与改革警务工作机制、调整民警身心和强化机动作战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发展训练内容和方式方法,形成精简高效的层级管理体系和指挥调度机制。在培训中,坚持“靠制度管训、靠奖惩促训、靠典型带训”措施,组织开展自学自练等多种方法增强苦练基本功的实效性,同时采取专家讲座、研讨交流、民警现身说法等方法。
总之,公安警务保障投入行为的比较效益无处不在。评估比较效益,既要看到效益系统相关的稳定性因素,又要分析变化发展中的动态性因素。只有在综合考虑上述多种因素前提下,才能更准确地对公安警务保障投入行为比较效益做出科学判断,以促进公安警务保障投入行为的决策效益最大化。